汉代——宋代制茶业
赤壁市制茶始于汉代当时为民间自制,主要是将茗(茶叶早采为茶,晚采为茗)采来后蒸热晒干,碾成末而后作饼,饮用时,取饼捣碎放入皿中开水冲沏。魏晋时仍用此法制茗。而茶则采来后炒晒干储存备用。隋唐时代,茶叶因内销和出口,出产规模扩大,开始了茶户经营的,茶、茗制作,主要品种有红茶、绿茶、帽盒茶和砖茶。宋代制茶业进一步扩大,品种则主要延续唐时(《蒲圻志》)。
明、清时期制茶
明、清两代,全国著名的制茶业在赤壁羊楼洞兴起。清乾隆年间,山西茶商进入蒲圻设茶庄制茶,当时著名茶叶生产厂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产帽茶40万公斤。
清末道光、咸丰年间,先后有俄、德、日等外商洋行和汉口、镇江、天津、广州等地商人纷纷来蒲圻羊楼洞设茶庄收购制作砖茶、红茶,争相外销。
黑茶砖制作:道光、咸丰年间,羊楼洞各茶庄均制黑茶砖,将粗茶叶放入甑中蒸软,置布袋中揉成团,再取细叶洒面,装进砖模,用榨压成砖。茶砖黑色,年产黑茶砖1300万公斤。
红茶制作:道光年间,羊楼洞有80多家茶庄制作红茶,将细茶叶经日光暴晒、揉搓,阴雨天则以炭火焙干,碎成料,以枫、柳木质箱贮放,名红茶,运往国外。顾客启箱,香味四溢,呼为“离魂草”,年产80万公斤。
绿茶制作:羊楼洞于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始制绿茶,主要由沪商、津商、汉商和本地茶商收购加工,以嫩茶细火焙烤,手揉搓而成,主要品名有:物华、松华精华、日华、春华、天华、天馨、花香、夺魁、赛春、一品谷牙、谷蕊、仙掌、如栀、永芳、宝惠、二五、龙须、凤尾、奇峰、乌龙、华宝、惠兰等,年产10万公斤。
米砖茶制作:道光、咸丰年间,羊楼洞米砖茶制作与黑砖茶大同小异,将茶叶蒸软之后放置砖模内,榨压即成,年产量60万公斤。
民国制茶工业
民国初年,蒲圻制茶工业仍较发达,俄、英、德、日等国洋商仍设庄制茶,本国商人也争相在羊楼洞建砖茶厂。职业商人陈龙夔建振利茶砖总公司,拥有资产60万两白银。民国6年(1917),俄商阜昌、顺丰、新泰接该国命令关闭,但仍就地经营,兴办制茶业,每年除自制砖茶8万多担外,还兼代他人制造,年获盈余颇丰。后因苏联列茶叶为消耗品,限制输入,俄商砖厂才结束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红茶在国际市场滞销,各茶庄相继改制老茶,当时羊楼洞茶庄几乎全为山西商人经营,每个茶庄资本有数十万元到百万元(银元)。老茶庄有18家,年产砖茶8万余箱,约合750万公斤。民国17-22年,羊楼洞输出的砖茶平均每年17.3万余担,年总产值398.7万元。
据一位曾在义兴茶厂作工的羊楼洞雷启汉老人回忆称:民国二十二年他十七岁,读书不成学商贾。我姨父游淼兴和羊楼洞义兴茶砖厂的老板王致中是牌友,由他介绍我到义兴茶砖厂,用那时羊楼洞流行的话说“吃一口安稳饭。”先是当“毛票”(写茶叶斤两)后升“正票”(发茶款)最后当“护称”。
义兴茶砖厂是山西帮,总号设在山西省榆次县。总号的负责人姓孔。民国二十五年秋,他到羊楼洞来过一次。是个很瘦的老头,左手总托着一个很精致的白铜水烟袋。大家都喊他做掌柜的。总号在汉口洞庭街设有办事处,对外称润丰厚,代理人叫宋维镛,代表总号常驻武汉,在湖南安化、桃源、岳阳、临湘等地设有采购站,义兴号专门压制砖茶。砖茶分青茶砖(谷雨前后采摘之茶叶压制)和红茶砖。
青茶砖又分二四型:每块重五斤,二十四块装一箱;二七型:每块重三斤,二十七斤装一箱;三六型:每块重三斤,三十六块装一箱;三九型:每块重四斤,三十九块装一箱。红茶砖又称花砖,每块重二斤,七十二块装一箱。砖茶装箱后,分别发往张家口(西口,二四型、三九型);绥远、包头(东口,三七型、三六型)等地庄号销售,由榆次总号综核账目、管理人事、掌握行情、调拨和周转资金。它在山西人开办的砖茶厂中规模最大,资金最雄厚(五十万银元)。
老人说和他先后进义兴砖茶厂的还有雷启东、雷敬烈(毛票)李文彬(后调到天顺长);在厂部的有雷谦章、雷撰章、雷讦章、雷衡章(管理)、雷训章(技术员)。一九三八年日寇侵占羊楼洞、义兴改为“制茶株式会社”后,他们也先后离开了义兴。1938年,日军侵占羊楼洞,委派清水俊二、井上哲等伙同义兴总号驻汉口代理人宋维镛,在汉成立“制茶株式会社。”义兴改为中日合办,更名为“武汉制茶株式会社”第一茶厂。
从光绪初到抗日战争前,羊楼洞有钱人不兴置田产,而是盖房,房很大,一色三六九青砖到顶,按茶箱数量抽取佣金。房东除供给厂房外,还供给部分木竹用具。最早每箱抽纹银八钱到一两,(纹银百两折合银元一百四十元)后因物价上涨,略有增加,但不到二元。)
义兴茶砖厂在马鞍山脚下一片平展的场上盖有厂房安装机器,用产自松峰山的茶作原料,引观音泉水压制砖,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纸,印有本号“仙山名茶”等字样。同时,还租了雷姓的私房。
这所房子后来毁了,原址现在羊楼洞中学对面,过小港的平地上。房屋很大,可供二百多个女工同时拣茶,当中留有二尺宽的过道供人走动;楼上还可堆放几千上万斤茶叶。
每年茶市旺季,四乡茶农象绳子穿着一样,一长溜的上街卖茶,都是大篾园篓一肩挑。一进门,先抓一把自家的茶叶放在茶行准备的竹盘中,平平的铺满,然后一盘一盘的摞着,挨个的等着,轮到自己那盘茶时,就走到“毛票”那里议茶叶等级,(当然会有争议)再去过秤。
最早义兴是用架绞索压茶,就象榨坊将茶籽压成饼那样将茶叶压成砖,笨重费力,产品低,也不能保证质量。后来改用牛皮架,工人站在架上,将蒸熟了的茶叶装进木斗内、推动螺旋紧压,提高了效率,每一副架轮换使用,(不致停工待料)还要三百个木架备用。每副牛皮架需要工作一百五十一人,日夜三班。计装匣十三人,提包六人,洒面吊三人,底吊三人,(称秤)送吊三人,端箕三人,担洒面三人,担裹茶三人,担底茶三人,木工十二人,推盘十八人,搬斗十八人,出砖六人,担砖三人,晾砖三人,送斗三人,打面板(铅板放平)三人,油面板三人,担煤本人,烧炉三人,捆箱五个,担水十人,验收六人,管厂三人,还有发酵(洒水查温度)、翻堆(日翻八千斤)、挖洞(通风)、烘炕、打筛、搬箩等配合。最后改用蒸气锅炉为动力,有三部机器同时压,有男工八、九百人,女拣茶工近一千人,一年可压砖茶五、六万箱,上下班鸣放汽笛,十多里内都听得到汽笛声。
采摘茶叶季节性很强,一般都是春季收购青红嫩茶;夏秋收购老茶以压茶砖为主,兼营红茶。因此茶工也是季节性劳动,(厂、行先生除外)。制砖工人先将女工拣出的梗叶放在木模中间,然后铺底茶,再一层为里茶,最上面铺上好茶叫洒面,再将它压制成一块块的砖茶。因为工种不同,工资差别也很大,技术性较强的如发酵、挖洞、翻堆、提包、装匣等工,每日工资二、三元;烘炕、打筛、搬箩、担水等工资都只有一元多点(都系银元)。女工拣茶以箩计算,每箩约四百制钱,一个女工一日可拣二至三箩不等。解放前每箩五角,年终结算。
抗日战争前的羊楼洞有小汉口之称,它市场繁荣,经济活跃,除了盛产竹、木和
它的制成品外,茶叶的生产加工是它主要的经济支柱。
每年清明,青茶登场,接着红茶、粗青老茶陆续上市,春购、夏压、秋运繁忙不已。天未黎明,街上肩挑车载,人志鼎沸,买进卖出,络绎不绝。老人说他在兴义茶砖厂六年多,先是“毛票”最后当了“护称”,平日有事无事和其它砖茶厂的“毛票”先生及护称一起闲谈对每年四乡上市的茶叶数目心里有个谱,年产茶叶约四千到五万斤,最不济也有三千万斤。青茶每斤八角左右,红茶略低,老茶每斤一角七、八分,估计约有银元五百万元之茶款;两万工人也有百万元之多。
茶农茶工的收入绝大部分在羊楼洞市面流通,四乡经济活跃,市场货物充足,远在通城、崇阳的商号,也有来羊楼洞批进货物的。对活跃羊楼洞的经济,山西帮的砖茶厂作出了积极贡献。
晋商除了在汉口有它的常驻办机构——“润丰厚”外,还有它自己的钱庄“济生钱庄”。晋商通过“济生钱庄”对内部调剂有无,互通寸头,对羊楼洞的各商号,通过开“夏票”(夏指夏口,即汉口),做到了两利:羊楼洞各商号,将每日收入交给洞庄收购茶叶:洞庄开了一张“夏票”给羊楼洞商号,“济生钱庄”就在汉口付款。在羊楼洞交一万元,可在“济生钱庄”多支三千到五千货款不等。这样既安全稳妥,又做到双方有利。有时羊楼洞在武汉读书的学生,也可在“济生钱庄”借款,而由羊楼洞家长归还。雷启汉老人的弟弟在武昌读书时,就在济生钱庄借过钱。
山西帮砖茶行,经营羊楼洞砖茶业几十年,除了组织严密、经济力量雄厚外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有他们自己 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细小事件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对茶砖质量斤两,从不马虎和短缺。茶砖压制出来后,王致中都要带领山西籍的管理一块一块的复称,不准缺斤少两。见到洒面不匀或砖面茶叶粗糙的一律不准装箱外运。质量检验这道工序从来都由王致中亲自把关。
老人说:有一年我住在横冲的叔伯兄弟挑一担茶叶来厂出售,他将次叶压在筐底,上面盖一层优质茶叶。我按甲级茶叶开了毛票,茶叶倒出归堆后,次叶翻到上面来了,我仍按甲级茶叶付了款。正好王致中走过看见,除了疾言厉色的申斥我一顿外,(他从来很少申斥人。)还通知帐房扣了我八元九角的工资,正好是我弟弟全部茶叶售款。
义兴除雇用九百多工人外,拣茶女工就有一千零,每年压制砖茶五万多箱,可是全部行政人员加上杂勤、炊事,只有二桌人吃饭。就是这么上十个人,指挥和操纵“义兴”偌大一部机器正常转运。这些人并没有过学过经营管理,,但是他们确实懂“生意经”。他们通过各地分号(或庄行)这一渠道,将信息反馈回来,经过综合、分析作出决定,然后每一个从业人员各司其事、认真对待,今天的事决不拖到明天办。
当时各茶厂均使用旧式压榨机制造茶砖。民国23年资本较大的长盛川、义兴等砖茶厂改用锅炉气压机及水汀装置,但多数厂仍用旧式机械维持生产,因而竞争力落后。义兴砖茶厂用上368千瓦动力机后,年制砖茶8000箱,43万公斤。民国23年后,外商逐渐离去,所设茶庄仅剩5家,砖茶年产201万担。继之而起的是本县合资经营的“包茶庄”,所产砖茶主销汉口忠信昌茶栈转出口。据民国26年统计,羊楼洞民营茶厂有:
义兴茶厂:厂址栗树咀,民国9年建厂,老板刘志略,资本10万元,年产值20万元,有动力蒸气机1台,日工作时间10小时。
聚兴顺茶厂:厂址在中畈,民国14年建厂,老板张友文,有资本8万元,年产值12万元,有动力蒸气机1台,日工作时间10小时。
义兴公司:厂址栗树咀,民国24年建,老板郭子敬,有资本3万元,年产值6万元,有动力蒸气机1台,日工作时间10小时。
宏源川茶厂:厂址在湾上,民国22年建,老板张仲三,资本4万元,年产值5万元有动力蒸气机1台,日工作时间10小时。
兴隆茂茶厂:厂址在中畈,清光绪元年建,老板王春琛,有资本5万元。
抗日战争时期,羊楼洞茶庄、茶厂相继倒闭,茶叶产量锐减,每年仅维持在5-8万担之间。抗战胜利后,民国36年,也仅产红砖茶2000箱。民国37年,鄂南茶厂2月份开始压制砖茶,日产100余箱。是年5月统计,本县有茶厂10家,其中羊楼洞6家,资本共350万元,各厂平均日产茶砖4000块。羊楼洞有茶厂4家,有资本共180万元,各厂平均日产茶砖3500块。到了7月,羊楼洞制茶业处瘫痪状态,复兴公司羊楼洞茶厂仅产茶300余包,义兴、聚兴顺两家均不过200包。
赤壁民国时期几个年度砖茶产量是:民国5年22万担,21年20万担,26年5.97万担,30年4.5万担,36年8万担。
建国后制茶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茶叶生产发展较快,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制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8860亩、产量882吨增至1985年45400亩、总产3412吨。茶叶加工除赵李桥砖茶厂、羊楼洞茶场外,各乡镇和不少的学校的加工厂遍及城乡。1979年后,大力推广机械加工,仅乡镇和学校茶叶加工厂就有加工机械300余台。1949年全县制茶业总产值24.66万元。1955年128.43万元,1966年128.50万元,1975年增至525.69万元。1985年仅赵李桥砖茶厂和羊楼茶厂达到1966万元。
砖茶:本县砖茶生产主要厂家是有百余年历史的赵李桥茶厂(原为羊楼洞茶厂),该厂主要产品有“川”牌青砖茶、“米砖茶”。“川”牌青砖茶于1983年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省优产品,“牌楼牌”米砖茶于1982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蒲圻县部分年砖茶生产情况表
老青茶:1961-1978年,老青茶的生产一直是蒲圻制茶业的主要部分,主要生产厂家是羊楼洞茶场的茶叶加工厂和6个茶叶初制厂。羊楼洞茶场有7个分场,总面积8平方公里;有8401亩茶园,2400名职工,厂房及生活用房10.6万平方米,其中制茶车间1.97万平方米;有机械设备565台,其中茶叶加工机械254台。老青茶系全县粗制茶,将茶叶笼蒸杀青,用手或机械揉搓晒干即成,是砖茶和末子茶的主要原料。
细茶:蒲圻1964年恢复细茶生产,主要产品有“松峰绿茶”、“茉莉花茶”、“龙井茶”、“毛尖茶”、“翠峰绿茶”等,其加工有手工和机械。工艺过程为“杀青一揉捻一烘干”,主要生产厂家有羊楼洞茶场加工厂、赵李桥砖茶厂、全县乡、村、学校茶叶加工厂。
蒲圻县历年细茶产量表
赤壁松峰绿茶为著名细茶产品。1982年获省第一,1983年获省优质证书,1984年获部级名优产品称号。1983-1985年,松峰龙井、松峰银井、松峰毛尖、翠峰、松峰竹叶青、松峰小袋绿茶等产品连续获地区优质奖。
1986年生产炒青、烘青、松峰、龙井、毛尖、翠峰、竹叶青、银针、黑毛茶、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等30个品种。1985年羊楼洞茶场生产的松峰绿茶获部颁优质称号。销售河北、甘肃、陕西、新疆等20个省、市自治区。
1986年赵李桥砖茶厂生产青、米砖茶7500吨,销新疆、内蒙古和国外市场。
1987年,赤壁细茶制作业遍及全市,主要产品有“松峰绿茶”、“毛尖”、“龙井”等品种。细茶主要生产厂家羊楼洞茶厂1987年创产值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00.5%。赤壁市砖茶制造业有150多年的历史,原主销欧美各国,现在主销国内新疆、内蒙等省、自治区,主要生产厂家有赵李桥砖茶场,1987年创产值691万元,比上年增加61万元,增长3.7%。
1988年全市制业比上年增收100万元,新店镇炒青绿茶在咸宁地区评审会上荣获第二名。
1989年,全市制茶3975吨,总产值1188万元。1990年,赤壁市茶叶21个品种参加省、地春茶评审,13个品种获奖,7个品种获优秀产品奖,其中羊楼洞茶场的“双羊碧雪”、西凉湖茶场的“西凉湖剑毫”获省陆羽杯奖。
1991年,赤壁市精制茶12523吨,比上年增长59.4%。其中市属5316吨,比上年增长59.4%。羊楼洞茶场全年生产干茶842吨,销售茶叶616吨,销售收入691万元。
1992年,全市各茶场参加省、地、市三级举办的,茶叶评审活动,送省农牧椅参加审评茶样8个、羊楼洞的“玉茗露”。获湖北名茶;东风茶场的“五龙银峰”、羊楼司茶场的“松峰龙井”、羊楼洞茶场的“玉茗露”、东风茶场的“五龙银峰”、羊楼司茶场的“双羊剑春”获鄂南十大名茶奖;新店一茶场的“蒲首炒青”、东风茶场的“五龙绿茶”、刘基茶场的“剑春”、羊楼司茶场的“双羊碧雪”、十里坪果园的“十里香”、十里坪果园的“十里香”、羊楼洞茶场的“一品香”、“松峰龙井”、“碧叶青”等8种茶样获优质茶奖,市级评茶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各四名。1993年赤壁市生产优质茶360吨,产值增加315万元。
1994年,维持制茶业优质茶品种种量,经济总值比上年增长3.6%。1995年生产砖茶原料老青茶3100吨,制细茶1490吨,创产值3028万元。1996年18个优质茶梓中3个名牌打入消费市场。1997年制茶业仅优质茶一项净增300吨。1999年制茶产值比1998年净增500万元,达到3800万元。2000-2001年,赤壁市制茶业名优种类不少,但批量不足,严重制约茶叶外销,赤壁市制茶业重点抓优质茶,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加工,大力推行茶叶生产的四优,引进名优茶制作机械80台套。2002年制茶总量0.44万吨,其中名优茶600吨。对茶叶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品牌推向市场。“松峰茶”继续获湖北十大名优茶称号,“碧叶青”、“网碧雪”荣获鄂茶金杯奖。2003年制茶总量0.76万吨,名茶1000吨。
2004年,赤壁市制业较上年基本持平。随着市场竞争,赤壁市制茶业于2005年开始大胆改制,一批私营企业出现,并创造了一批名牌,有些名牌有希望打入国际市场,从而复兴羊楼洞茶名誉国际达一千多年的历史地位。 (注:《赤壁茶与茶马古道》第五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