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茶叶种植始汉而盛于唐。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种植面积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赤壁茶业发展真正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两汉魏晋时期
赤壁茶叶种植始于汉代的隐士,西汉武帝时有欧阳继儒和其弟欧阳丙卜隐蒲圻凤凰山,相传其于所居处植有茶叶。东汉末年,蒲圻地处东吴军事要塞,名人逸士多集于此,时襄阳才子庞士元隐居于赤壁金鸾山,并于庵傍植茶,常以鲜茶施于朋友,故诸葛亮、鲁肃等以“绝甘分少”四字相赠,时绝甘之物乃指庞统所植之茶叶。“绝甘分少”四字乃出自《史记•太史公序》,司马迁称“李陵素与大夫绝甘分少”,言李陵有好东西不自独享,拿出来分给众人共用。当年诸葛亮借此典故题赠庞统。以答谢分茶饮之情谊。1966年破四旧,红卫兵用石灰涂抹四字,1973年按显现影子描绘而将分字描成兮字,今四字尚存,亦为当年一段茶叶佳话。
赤壁之战前后,茶叶在蒲圻得到广泛种植和利用,故《三国志•吴志》称:“江东大丰,山薮宿恶,皆化为善。”“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此中“丰饶”即有茶叶在其内。东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吕岱、诸葛恪、张悌、陆杭等军事统帅先后驻重兵于赤壁,特别自陆逊起,其后诸葛恪在蒲圻开荒种田、植竹、植茶发展多种经济,增加军事费用,今雪峰山照天烛附近,亦传为陆逊植茶之处。
晋代葛玄、葛洪祖孙二人都曾蒲圻修行多年,其中葛洪当年就在丫髻山建有百草园,广植药材和茶叶,今百草园遗址尚存,称曰药园。
陶侃先后任江夏太宇、荆州剌史,他们十分重视江南地方经济的发展,曾令江南种茶植竹,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一时:“流亡者归之盈路”,“故楚郢士女莫不相庆(《晋书•陶侃传》)。晋代蒲圻属长沙郡,时茶叶在长沙郡广为种植,其中湘东还专设茶陵县,以突出茶叶种植之规模(《晋书•地理志》)。魏晋以来,种茶亦首先在寺院兴起《晋书•单道开传》就载有单道开与西域僧人佛图澄在寺院植茶之事迹。
南朝隋唐时期
南朝蒲圻为刘宋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元嘉年间,谢晦贬于荆州,驻重兵于蒲圻隐矶(官塘驿镇御屏山),朝庭对这位曾任宰相的谢晦极不放心,由到彦芝为先锋,皇帝率六师亲征,以闪电之势一举歼灭毫无反迹和军事准备的谢晦。时江南经济发展“如同云布”(《抱朴子•吴失篇》)。当时茶叶已在寺庙,宫观普遍种植,南朝时期寺庙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僧侣们自己种田、种菜、植茶除解决自身食用,还广泛向社会销售、布施,其中茶叶是僧侣向民众作医药布施的主要物种。隋朝将茶等时新物品列入祭祀之用,可知当时茶叶种植不是一般小事。
唐代茶叶大量出口,茶叶种植遍及蒲圻全县,茗山之地名亦随之出现。唐代寺观,尤其是江南寺院饮茶,植茶之风颇盛,因而寺观多辟有茶园(《全唐文》)。
唐初郑元瑾任蒲圻知县,将县治所从陆口迁往鲍口,“兴学校、辟土田园、定经制”(《蒲圻县志》),蒲圻经济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晚唐杜参任蒲圻知县亦注重兴学,发展经济,后荣升宰相之职。由于这些官员的推动,成片的茶园在蒲圻出现。“长江中游的茶叶在唐代取得空前的发展,这种发展得助于当时迅速兴起的饮茶之风(《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据《唐书•食货志》记载:茶叶种植在长江中游出现湖北、湖南、江西三大区域。其中湖北有荆州、峡州、襄州、蕲州、安州、黄州、鄂州。当时蒲圻属鄂州。湖南岳州亦是重要的茶叶种植区,蒲圻正好在两大茶叶种植区域之间,故蒲圻的茶叶种植更优于其它区域。《全唐文》、《太平寰宇记》称:鄂州蒲圻、唐年(唐代从蒲圻划出,系今崇阳、通城地)诸县,其民“唯以植茶为业”。当时,蒲圻等种茶地区出现“茶户、园户”等种茶专业户。而当时茶户、园户主要出现在蒲圻南部地区,今松峰山上的千年老茶树,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前后)。这是植物标本,它见证了唐代的赤壁茶叶种植的辉煌。唐代皇甫曾《采茶》诗曰:
千峰待逋客,午茗复从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宋元明时期
宋代赤壁的茶叶种植更广于唐代,在这个“茗诧之饶”(《宋史•地理志》)的地方,定“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宋史•食货志》)发展茶叶种植,当时全国10296965户,丁26205441人,这2600万总人口中有三分之一从事茶叶种植生产,而产茶区域只有江南数省和巴蜀,据此可知这些地区从事茶叶的人丁可能达到了半数。
元代,国家对茶户实行横征暴敛,加之前后三十余年的战乱,极大地破坏了茶叶生产。到了元末,茶叶生产一落千丈,据《元史•食货志》记载:江西、湖广两行省年纳茶税银25万锭。当时的湖广行省地域为今之两湖、两广、安南(印度支那半岛),它的税银尚不及宋代的一个荆湖北路(湖北)。
明代,赤壁属湖北省武昌府。强大的明帝国威服四夷,出现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织造、茶盐、瓷器形成工业化生产。蒲圻羊楼洞出现较具规模的制茶业,不仅促进了蒲圻的茶叶种植集中在东起汀泗桥,西至羊楼司的驿道一线,茶庵岭为茶叶种植的中心地带。
清代民国时期的茶叶种植
清代赤壁市茶业生产在明代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到了巅峰,道光年间,朝庭在蒲圻搞茶工商试点(《故宫清代档案》),出现茶叶种植、制作、销售一条龙。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先后占据蒲圻达十四年之久,虽对佛道教、政治有严重破坏,但对茶叶种植,生产却特为重视,如太平军军事统帅忠王李秀成说:我占领了所有产丝、产茶的地区,“我的兵士是勇敢的,众多的,他们密布产丝产茶的地区”(英•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其间蒲圻茶叶种植,制作并未受到破坏或停滞。
民国前期,赤壁市茶叶种植基本与清末持平。但后来,日本侵华,蒲圻沦陷,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茶叶生产随之一落千丈,据资料统计:民国9年(1920),全县有茶园53900亩,年产茶8.64万担。此后数年间,为羊楼洞老茶贸易鼎盛时期。战后,外国商人全部离开羊楼洞,当时该地区茶庄几为山西商人所垄断,每个茶庄拥有数十万至百万元不等的雄厚资本,老茶庄尚有16家,年产砖茶17万余担。民国17—22年,羊楼洞经汉口输出砖茶数平均每年都达30余万担,年总产值为398.7万元。据《民国二十三年蒲圻县政概览》载:“县多山地,荒地约占可耕地十分之一。山地多植茶,其最著者为羊楼洞羊楼司两地,计茶园面积约40000余亩,每年约产茶6万担,为本县大宗出产。”青茶砖各5000担,下半年,民生茶叶公司所属茶厂仅压制老砖茶2000余担。民国37年,鄂南茶厂于2月份开始压制砖茶,日产砖茶100担,但售价大跌,砖茶滞销,2月到5月份运出砖茶500余担。到1949年全县仅有茶园面积3100余亩,产茶4000多担。
新中国成立后赤壁茶叶种植
建国后,百废俱兴,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茶叶产量逐年稳步上升。1956年茶园面积由1949年的3100亩上升到10000亩,茶叶产量由1949年的200吨上升到361吨。1957—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时高时低,起伏不定。1962年开始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茶区生产形势好转,茶叶产量开始回升。1966年起,掀起了乡、村(社、队)办茶场的高潮。是年冬,益阳公社首先办起了第一个社办茶场,面积260亩,1968年收干茶100公斤。1971年产茶1460公斤,1973年后,年产茶超过3500公斤。1968—1976年的9年中,共产制茶叶18000公斤,产值13850元。在益阳公社第一个社办茶场的带动下,全县各公社、大队也相继办起了茶场,到1969年冬,全县共办起83个社、队茶场,新开辟茶园6400亩。1970年县委和县革委会为推动茶叶生产更快发展,责成县茶叶公司组织40余人,对全县宜茶荒山,一个一个山头进行勘测,绘出蓝图,作出分期分批
开荒种茶,发展社、队茶场的具体规划,并在全县四级干部会上进行了动员。会后,群众广泛响应,全县有7万多居民、学生、社员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新开辟茶园2万余亩,全县很快办起社、队茶场100多个。
在兴办社、队茶场的同时,全县中小学校也纷纷办起了多种形式的小型茶场、茶园,赵李桥镇200多居民,1966年冬走“五•七”道路,办起了东风茶场,面积200多亩,1970—1978年的8年中,为国家提供茶叶133吨,茶庵岭中学1970年起,在赵家墩上开辟小型茶园,既发展了茶叶生产,又绿化了环境,也增加了学校收入。
由于茶叶栽培历史和生产水平不同,全县自然形成了西南和东北两大茶叶产区,西南茶区生产经营历史较长,大部分茶园都是1970年以前发展起来,有的还有百年以上历史,谓之老茶区,如羊楼洞、赵李桥、新店、益阳桥、茶庵岭等乡、镇;东北茶区生产经营历史较短,大部分是1970年以后新建起来的,谓之新茶区,如神山、杨家岭、官塘驿、中伙铺、宋家河、泉口等乡、镇。全县各乡、镇都有茶园。茶园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有赵李桥、新店、车站、车埠、神山、杨家岭、宋家河、泉口等乡、镇;茶园面积在1000亩以上、2000亩以下的有黄龙、洪山、小柏山、官塘驿、中伙铺、琅桥等乡、镇。到1985年,全县先后办起各类茶场(园)800多个,其中公社(乡、镇)茶场34个,大队(村)茶场175个,镇办茶场6个,中小学校办“五•七”茶场285个,茶园面积共45400亩。全县共有2个茶叶研究所,6个茶叶科学研究站,共有职工252人,试验基地569.5亩,母本园27亩,扦插苗圃地4.75亩。共有茶叶科技人员28人。
1986年8月,蒲圻撤县设市,从此逐步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当年全市有茶园45360亩,产茶3241吨,产值555.3万元。
1986年收购老青茶1242吨,细茶75吨,茶、麻、密三项出口132.7万元。
1987年后,全市学校茶业逐步消失,茶园面积亦逐步减少,其后,市场竞争激烈,茶业亦随之兴衰起落,1988年全市茶园3.94万亩,产量3950吨,而到1989年全市茶园面积只有34943亩,产量3975吨。
1990年全市茶园面积3.46万亩,总产4015吨。1991年全市茶园面积3.5万亩。比90年的3.4698万亩,增加302亩,增长8.7%,总产量4018吨,其中细茶产量1320吨,名优茶产量395吨,总产值2277万元比上年净增227万元增长21.6%。
1992的新发展茶叶面积1500亩,至此全市有茶叶面积34948亩。由于严重冻害,造成春茶大幅度减产、减收,全市茶叶总产量3537吨(其中细茶1025吨,名优茶340吨)比上年减产15%。
1993年全市茶叶面积37143亩,新发展茶园2200亩,总产量3850亩,比上年增长313吨,其中优茶360吨,总产值2250万元,比上年增加315万元,增值10.6%。
1994年全市茶叶面积已达到39343亩,其中新发展良种茶园2200亩,茶叶产量3975吨,总产值1934.4万元,茶叶产量比上年增长3.6%。
1995年,共改造老园1000亩。新发展茶园500亩,总面积达到4000亩,总产达4590吨(其中老青茶3100吨,绿茶1490吨),年创值3028万元,产量、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4.4%。
1996年全市茶叶面积4100亩,产值3600万元,在市科委和技术监督部门支持下,开展了全市优质茶评比活动,在18个优质茶样中评选出三种优质茶。为今后的品牌名茶和传统名茶打入了消费市场奠定基础。
1997年全市茶园3.84万亩,总产值3800万元。1998年蒲圻市更名赤壁市,其后国家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赤壁市原有的名牌产品有的在市场中被淘汰,也有很多名牌得到了提升。
市场对茶叶种植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低产老茶园改造从此提到了高度,1999年全市茶园发达到4万亩,新增1600亩,并改造旧茶园5000亩,改植换种面积2000亩,改土增肥面积3000亩。2001,继续更新茶园、改良品种,实现无性良田繁育面积6500亩,茶园总面积4万亩。2002年改造低产茶园1000亩,发展良种茶园500亩。2003年茶园总面3.7万亩,其中良种茶园突破1万亩。2004年和2005年,市政府加大对茶业发展、管理力度,将茶园面积承包给个人经营一定50年不变,当年实现无公害茶园1万亩,加强了特产局对茶叶生产管理,成立了市茶叶协会,建立了龙头种植企业,真正使赤壁茶叶种植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