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攀龙
随着初夏赤壁摘桃游的火爆刷屏,中伙铺镇董家岭村益农桃园一夜之间成了董家岭村又一张新的生态名片,让这个位于赤壁、嘉鱼交界处,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的贫困村吸足了眼球,占尽了风光。
“我去村口接一个嘉鱼的采摘团,你快来帮我照顾下这里。”正在桃园一头带着游客采摘的张育民,刚接了一个电话,紧急向不远处的果园管理人员交代。
6月3日中午,在赤壁市中伙铺镇董家岭村益农桃园,面对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排队等候过称付钱的摘桃客,赤壁市益农果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育民和他的伙伴黄大雄等果园管理人员忙得大汗淋漓,匆忙中有点慌乱,慌乱中挂满了喜悦。
“今年是桃园挂果的第一年,约莫能产3万斤。从5月20日桃子成熟,经过朋友们网络推介,每天都有近200人赶来采摘,周末和节假日人更多。” 据张育民的妻子范友珍说,目前桃子已摘了八九成,估计6月10日前将全部摘完。
笔者粗略算了一笔账,按市价估算,去除果实意外耗损,今年该果园仅桃子一项,销售收入近20万元。因为初次挂果,张育民和他的团队很呵护桃树,有意提前下掉了一些小桃子,避免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据估计,明年桃子丰产可达50万斤,若行情好,其经济效益将很可观。
“太火爆了,每天都忙焦了。”张育民好不容易闲下来,一屁股坐在电子称旁。他告诉笔者,“酒香也怕巷子深”,因为桃园位置偏僻,尽管对自己辛勤培育的不施化肥农药且有机无公害的桃子很自信,却万万没想到短短两个星期,桃子就被“一扫近空”。经过这一季,他对明年更有信心了。
张育民今年44岁,是中伙铺镇董家岭村村民。幼时因为家贫,他只读到初二便辍学了,学做了几年木匠和家庭装修,但在外吃住开销大,一年下来也落不了多少钱。后来他下定决心“学习更高技术安身立命”,便去了福建一家模具厂,从一个一点也看不懂设计图的“菜鸟”,经过刻苦学习和努力打拼,最终受聘为这家模具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飞来的车祸,让他双腿受到严重伤害,只好在家休养。休息了近两年,失去了奋斗十年挣来的体面“金饭碗”,不认命的张育民痛定思痛、审时度势地“重操旧业”,拉起队伍开始承揽装修设计业务。专业的技术与良好的人脉,让他成功挖掘了人生“第一桶金”。
尽管赚到了一些钱,但在外乡漂泊的日子还是难让张育民夫妇找到归宿感。一次偶然的回乡经历,让他们改变了人生轨迹。
董家岭村是赤壁市23个贫困村之一,地处浅山丘陵区,四季分明,气候适中,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普通农作物,也比较适合果蔬、茶叶、香菇、林木等经济作物生产。过去靠天吃饭,一亩地一年下来只挣个五六百元。随着城镇化推进,许多村民都进城务工、买房,留守村民越来越少,不少田地呈现出荒芜化的苗头。张育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脱贫之路怎么走?钟情于家乡山水家乡人的张育民不由深思起来。后来,在中伙铺镇党委、政府和董家岭村委会的帮助和引导下,经过数月的考察和学习,他逐渐意识到“要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还得精准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握指成拳,发展特色新型农业。”
2013年,在镇党委、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他和湖南长沙及本村几位朋友一起成功流转村民土地700多亩,成立了赤壁市益农果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多处筹措资金,累计投资380多万元建起500亩果园和200亩茶园,其中果园种植有桃树1.4万棵,李树6千棵,还种植了不少面积的特色蔬菜。为了提高收入,同时降低抗风险能力,张育民尝试多元化经营,还散养了三四千只优质黑鸡和黄鸡。
当地贫困户通过土地租金、就地务工、分享乡村游发展机会等渠道稳定增收。其中,果园栽种、田间管理、销售服务全部聘用当地村民,长期聘用的有八九人,农忙高峰时聘用可达五六十人。据董家岭村有关负责人初步估算,仅劳务费用一项,每年为村民就地增收30多万元。
在谈到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时,他希望市、镇两级政府加强对村庄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的投入,提升为新农村与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服务的水平,让中伙铺镇及赤壁市早日“桃李满天下”,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再添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