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借着武汉二月的春风,一连串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江汉方舱医院123人新冠肺炎患者同时康复出院
17天大的最小新冠肺炎患儿康复出院
97岁最大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
但抗击疫情的战斗还远未结束
前方的医护人员还在与病毒搏斗
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还在为保障供应而奔波
武汉还在等待,等待按下播放键的那一刻
作为武汉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决胜的关键时刻你一定要稳住
宅家不忘工作
捡起老本行当起线上心理疏导师
张佳妮是一名古筝老师,她妈妈刘晓云是武钢第一职工医院传染科的退休医生。“我们三十多天没出过小区门,只下楼拿过一次菜和一次水果。”张佳妮说。
然而,这对母女“超长待机”宅家,日子却过得挺充实,不仅自己生活井井有条,还是身边人的“心理疏导师”。
曾在医院传染科工作30余年的刘晓云加入了不少微信群,在线上科普医学知识,进行心理疏导。身边朋友怀孕的、身体不适的、求医又不敢去医院的,她都会在群里答疑解惑,她还“定时查房”:没事别胡思乱想,每天少看手机、少看群,尝试做几道新菜换下口味,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和医学常识,不出门、少团购、多动手。
宅家也要健身
带着儿子老婆一起运动
天天一家住在武汉市洪山区,他的爸爸是一名健身教练,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和爱人,现在宅在家里,每天下午都会带着家人一起做运动。
宅在家的头几天,天天爸爸发现一家人不怎么说话,只顾着低头玩手机,便想到了用健身让家人增加互动,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以前孩子跟我还有他妈妈基本上没什么交流,现在感觉变了一个人,平时上完学校安排的网课后,主动找我带他健身,没想到无意间培养了孩子的一项爱好。”天天爸爸开心地说。
宅家也要吃好
清空了手机里的美食收藏
宋先生是一名退休工人,家住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平时酷爱研究美食,今年过年孩子们都从外地回到了老家。现在一家人宅家家中,他翻出了收藏已久的美食攻略,每天都能做出个新花样,纯手工米酒、包子、各种火锅、蒸菜、烧烤、卤煮……
最近,宋先生刷微博看到网友们发起了“电饭煲蛋糕大赛”,从未做过西点的他迫不及待一试,但也没少“翻车”,他越挫越勇,通过多次改良“配方” ,“宋氏蛋糕”总算完美出炉。
宋先生说:“以前跟孩子们见一面都难,就算回来了,吃饭基本都是在外面,现在宅在家,每天换着花样学着做,中餐西餐都尝试一下,看着孩子们吃得香,我心里也高兴。”
妈妈奋战一线
5岁儿子乖乖宅在家打“怪兽”
“妈妈是儿童医院的白衣天使,她每天去上班要照顾小朋友,我就乖乖宅在家画画打‘怪兽’,等妈妈回来!”5岁的小睿泽对妈妈的工作非常骄傲,他妈妈周睿是武汉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的一名护士,现在也战斗在抗“疫”一线。
小睿泽平时就爱画画,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小睿泽就宅在家画画打“怪兽”,其中一幅画,抱着爱心的小朋友就是他,坐在救护车里的护士是妈妈,妈妈出发是为了打败“病毒怪兽”,救更多的小朋友。
抗“疫”宅家也能当学霸
停课不停学,武汉市广大学子,开启宅家上学模式,如果说在校学习是直道,方便冲刺,在家学习就是弯道,可以超车。在这个“加长版”假期,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班理科学生唐楚玥宅家学习一点也没松懈。
唐楚玥中考时是武昌区最高分获得者,现在成绩也在班级名列前茅。她的笔记多次作为该校“学霸笔记”进行阳光义卖。“不能因为没有在校你追我赶的氛围,就有所松懈。”唐楚玥说,在家学习,也是另一种锻炼自己的方式,可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唐楚玥的妈妈金女士说,疫情期间,孩子有问题就会问各科老师,学习有计划性,学业并没有被耽误,每天在家还会和她打一会羽毛球,保持劳逸结合。
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疫情当前,不管是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党员干部、社会志愿者还是宅在家不出门的群众,每一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践行着责任与担当。
或许,我们宅家的生活会有不便,心里也有些委屈,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抗“疫”胜利的早日到来。
稳住!是对自己、家人的最好保护
稳住!是对当前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
稳住!是给武汉最好的爱
稳住!我们能赢!
垄上频道农村广播全媒体记者:杨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