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武汉的气温时高时低,尽显早春时节的乍暖还寒。
顺着马影河往北走,就来到了汉南区东荆街,一排排围挡里面是轨道交通16号线的工地。没有疫情的时候,这里有大大小小21个工地在开工建设。
“又到了油菜花开的季节了,真希望这疫情能早点结束。”3月1日一大早,谷照华就忙活起来,他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公安分局东荆街派出所乌金社区的管段民警,平日里,乡亲们都称他“小谷”或是“谷警官”,农户们眼中的谷照华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谷照华的老家在河南泌阳,为了能够和大家搭上话,他很快学会了一口方言,十年过去了,民警“小谷”和大家成为了无话不说的老熟人。
疫情爆发以来,谷照华就再也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哪里睡得好,我这里的情况也很特殊,唯有严防死守才是办法。”谷照华说。对于一名社区民警而言,谷照华管理的位置可算足够大了,整个乌金责任区占地47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快赶上市内有些城区的大小了,这里坐落着2个行政村、4个国营农场大队以及9个社区,和城里面不同的是,除了封闭型小区,还有不少自然村湾,这些村庄也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那边那个小伙子,你过来!”刚到乌金小区附近,反应敏捷的谷照华一下子便发现了端倪。
“我问你,你是不是翻墙出来了?”原来,一名年轻小伙想私自出门,趁着社区的同志不注意,竟从小区栅栏翻了出来,不巧被在此巡逻的民警逮个正着。
经过一番宣传教育,小伙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谷照华随后和社区工作人员一道将其送回小区。
“其实,我最怕的就是还有些群众不理解,他们可能并不知道疫情的严峻性。”说着说着,谷照华便拿起了警车上的喊话器:“老大爷,您没事别出门,等这疫情过了再下楼散步,请大家一定配合我们的工作。”在谷照华一次又一次地现场喊话后,几名在楼下走路或是坐在楼道口的老人家拿起板凳回家了。
除了走村入户,谷照华还要负责辖区1个隔离酒店的安全保卫工作,已经一个多月都没有回家的他每天都驻守在酒店。像这样的巡逻喊话,谷照华每天都要重复好几次,好在,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配合工作,乌金社区一直都保持着零疑似、零感染。
“走,咱们再到东庄那边去看看。”谷照华提到的东庄是比较典型的村湾,一排排民房矗立在乡村小道两旁,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鱼塘。居住在这里的农户,收入来源大部分都是靠西瓜种植和养鱼。
在村口,建有一座大型仓储物流园,里面一共有3个大型仓库,每个仓库有近1.5万平米,这是区里和街道引进的扶贫项目。路过物流园,谷照华上前和值守的保安师傅打招呼,在物业公司员工余志文的带领下,谷照华和同事仔细查看了A3仓库的情况。这里也是盒马鲜生的物流配送基地,负责全城的生鲜物资分拣和冷链配送,疫情发生后,这里每天从下午五点到凌晨两点都是最繁忙的时段。
2月29日,来自江苏宿迁的单师傅将10吨面条从上海运抵武汉,因为担心出不了城,便赶紧向前来检查的民警求助咨询。谷照华向上级部门再三了解确认,告诉单师傅只要他的货物卸载完,就会有一张通知单,凭借该证明就可以出城。
“谢谢您,警察同志,这下我就放心了!”细心的谷照华一遍遍叮嘱单师傅路上注意安全。同时,他还要求物流园加强防控,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要严格落实体温监测和登记制度,既要保证物资供应顺畅,还要牢牢守住防控防线。
进入村庄,谷照华首先来到住在乌金山小分队的张老汉家,张老汉的儿子患有精神障碍,谷照华时不时地都会到他家嘘寒问暖。“十年了,我们和小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说着说着,张老汉抹起了眼泪。“您儿子要是吃的药不够了,记得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谷照华对老人说。
村东头的陈学华一家住着七口人,春节前,儿子儿媳从外地打工回来。眼下封了城,夫妻俩暂时没了收入,可把两人急坏了。谷照华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提着牛奶、水果上门走访,他耐心劝慰,并专门联系街道和村委会,帮助陈学华自家种植的农副产品找销路,还积极对接辖区企业,待疫情结束后,安排他们就近工作,彻底解决了这一家人的担忧。
见到一位老婆婆没有佩戴口罩,谷照华立即下车,将一枚新口罩递给老人。交谈中,老人告诉谷照华,刚刚才喂了自家的鸡,谷照华耐心地向老人家讲明道理,并叮嘱老人做好防护。
“我们对每个村湾都实行了隔离阻断,村里每天都有专人24小时值守,对有些村民到自家田地摘菜、喂鸡的,我们也是一边宣传一边劝阻,绝对不让出现人员聚集的情况。”东庄大队书记熊六洲告诉谷照华。“知道您的工作辛苦,还是要尽力做好劝导工作,我会经常来瞧瞧,帮您分担分担。”谷照华认真说到。
一路上,只要见到有村民没戴口罩或是在湾子里溜达,谷照华就会拿起话筒喊起话来,这些天下来,他的嗓子明显沙哑了。不过,这样的办法看起来比较“土”,却很管用,有些村民见到谷照华还会主动说:“小谷,你看我今天戴口罩了,我们都没有出门,坚决响应政府号召。”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陈博 通讯员 谢威 李周卫 审核 张晓薇 责任编辑 殷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