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融媒体记者 王红云
8月,坐落在碧水青山中的赤壁市蒲纺二小传来喜讯:在这次毕业统考中,廖春华老师所任教的六年级语文总分荣膺全市乡镇小学第一名。
当说起自己在蒲纺二小11年的从教经历,廖春华笑靥如花:“我爱这里,见证了蒲纺二小的发展;我更深爱着学生,永葆一份对教育工作的初心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轻轻走进学生幼小的心田,心如花木,向阳而生,轻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寓教于乐 打造优课
廖春华总是精心打造着一堂堂优课,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巧用生活经验,寓教于“形”。廖春华特别注重字形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充分让学生尝试,探索其“形”,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性。这样做既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识记,又逐步拓展学生的认识范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掌握独立识字的本领。如:教“舞”字时,先让学生看拼音、读字音、分析字形,然后猜其字义。接着,她启发式地问学生,你们想象一下,它像我们看到的哪一种舞蹈呢?有学生说“好像双人舞”,这是多么形象的教学啊!
廖春华温润的讲课使原本呆板枯燥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从而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面批作业盈润心灵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批改等级分红旗、优、良、差,可廖春华从不在作业本上打“差”,她总是在错的位置上标注红点,然后当着学生面指出错处和不足。一次批改,二次批改,三次批改,直至学生真正弄懂弄通为止。比如批改阅读的主观题,她就当面启发孩子的思路,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从而无形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和感染力。
廖春华说,面批,一方面起到了震慑作用,学生想蒙混过关,门也没有,从而让学生养成了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保护了孩子要强的心灵,每当在聆听老师教诲、作业本上那一面面会说话的小红旗时,学生都会发自内心地说:“谢谢老师!”
培优补差 不落一个
“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无限可能。为人师表,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在教师的视线里,哪怕是最平庸、学习最困难的学生,我们也要去鼓励他们,在他们心中播撒下向上向光的种子,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对生活重新树立信心。”廖春华信誓旦旦地说,“在培优补差的路上,我们绝不落下一个。”
张帆,基础差,刚入学时,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于是,廖春华老师课上注意观察他,生活上关怀备至、感化他,学习上循循善诱、时时敲打他,还用古代名人的治学故事激励他,用班上优秀的学生影响他。
“老师,我行吗?”张帆扬着一张童稚的小脸问。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每个人都能开出最美的花朵,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明星!老师相信你也能。”廖春华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从此,张帆开始加倍努力,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到四年级时,每门都能考90分了。疫情期间,他功课落下很多,复学后,廖春华利用空闲时间重点辅导他,这次不负厚望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宏志班。
引导阅读 开启智慧
廖春华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2015年,她从一个朋友那里获悉了一个大型公益赠书活动,只需要出15元寄费,便可获得一套书籍。于是,她努力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帮学生们储备了心爱的课外书籍。她还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市图书馆看书查阅资料,引导他们读好书,并分享读书的喜悦。
廖春华竭力引导学生课内课外阅读,这不仅开启了学生心智,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高年级学习文言文《书戴嵩画牛》后,她指导学生仿写文言文,并在班上诵读,表演课本剧,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从2015年就开始带这届毕业班了,面对面批改家庭作业,手把手引导课外阅读,让学生轻松愉悦在书海里徜徉,这六年时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廖春华春波浅笑。
任教三十多年,廖春华用真情和汗水缔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她曾被赤壁市教育局授予先进工作者,她的“晒课”在2015-2016学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赤壁市教研室评为“赤壁市优课”;她撰写的论文《形美情融 寓教于乐》曾刊发在全国优秀期刊《现代中小学教育》上。2017年9月,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她颁发了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三十年特别贡献奖。
审核:王诚
编辑:罗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