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民
从小身患麻痹症,从未进过学堂门;自学成才当教师后,他把教室搬进了自家堂屋;从1973年到现在,他一直坐在椅子上手握教鞭;他先后启蒙教育了600多名学生,中专生不计其数,大学生21名,硕士、博士各2名,博士后1名。
7月5日,记者跟随车埠镇党委宣传员马从新一道,顶着灼的太阳来到节堤教学点。第一眼见到杨绍汉,肢体只有四分之一健全的汉子,记者深深的感动了。正是这样一个人,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梦想,也继续延续着自己幼时求学的梦想,在一高一矮两个座位上,手持教鞭一坐就是36年。30多年来,当初受他呵护的幼苗都已经长大、或成了才。回想自己的人生岁月,杨绍汉感慨:残缺的人生同样精彩。
家校合一 椅子上的老师
杨绍汉家住赤壁市车埠镇梅湖村五组,至今他家堂屋的门上还贴着乡镇合并前的门牌号,而学校教学点的名字也一直延续下来---节堤教学点,课堂就是杨绍汉家的堂屋。这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瓦房,共有4间,最大的一间堂屋用作了教室。其余的房间就是杨绍汉和老伴的卧室以及儿子的卧室,再就是堆放杂物的地方。
堂屋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面,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间是五星红旗。黑板前是教桌,再往前就是学生的桌椅板凳。后面的墙壁上贴着杨绍汉亲手写的生字表,字迹已经发黄。杨绍汉称,这张生字表已经两年了,准备秋季开学将它换掉。这样的一个课堂,除了房屋简陋些,与学校的教室没什么两样。不一样的是,坐在椅子上的老师。
杨绍汉今年有58岁,看上去精神非常好,坐在椅子上的他上身的骨架显的很大,要不是与他身体不成比例残疾的双腿,可以想象杨绍汉应该是一个身材魁梧高大的男人。每当他带着学生朗读黑板上的板书时,大大的眼镜后面两只眼睛都是眯着的,伴随着教鞭在黑板上的点点碰撞,教桌前四个孩子的童声也跟着抑扬顿挫的起伏着。
知识是“捡”来的
1953年出生的杨绍汉,从小就开始历尽人生的苦难。在他7个月大的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脚和左手肌肉萎缩瘫痪,这样的灾难让本就贫寒的家庭更是难上加难。从那个时候起,杨绍汉就在母亲的背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随同的马宣委介绍道,当杨老师7岁时,同龄的孩子都开始上学了,可是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的去读书,他就问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母亲流着泪告诉他:“你就在家里读书吧”。回想起他母亲当年对杨绍汉的关爱,坐在椅子上的他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不时的看一下挂在墙上的母亲的照片。
杨老师介绍,从那时起,自己就开始了求学之路。上学的哥哥成了自己的老师,哥哥们在学校学到什么,就回来教给自己。学习需要文具,自己就捡回别人用过的铅笔头,旧纸张。一点点的铅笔头不够用,就找来一根小竹棍用丝线将铅笔头缠在竹棍上继续用,直到确实不能用了为止。捡回来的旧纸,自己就用清水涮,努力将上面的字迹洗净,然后晒干了再用来写字。文化知识,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学习得来的。
脱颖而出 当起教书匠
杨绍汉天资聪明,记忆力强,不管什么知识,只要哥哥交给他,他都能学会。渐渐的,哥哥不能长期的教他了,于是他就借来一本《新华字典》自己学习。就这样,杨绍汉一个人边玩边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就这样,他按字典把字囫囵抄下来,将字形、词形、注音、释义,一项不漏硬是把它们全背了下来。读报纸也成了他的一重要大学习来源。16岁那年,他自学完了小学到初中的所有教材。
虽然没进过校门,但他能说能写能算,能写一手毛笔字,乡亲们都喊他是“杨秀才”。1973年,村里招民办教师,这位残疾“秀才”从十几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录用为民办教师。后来上级教育部门考虑到他不能行动,安排他办教学点。从此,他就与自己的讲台分不开了。
与孩子交流得到快乐
目前在该教学点上学的只有六名孩子。年龄在两岁到五岁之间。与其说这是一个小学的教学点,不如说这是一个启蒙学前班。记者了解到,杨绍汉家所在的位置离学校很远,年纪小不够年龄上学的孩子在没有教学点以前,只好在家里玩,甚至在外面调皮捣蛋。杨绍汉称,那时教学点还没有成立,看到小孩在家里瞎闹,再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求学场景,自己就想到让孩子们能够早些学习知识。
于是,杨绍汉所在的村组的孩子就都到他这里来上学,杨绍汉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追求。
杨绍汉介绍,到目前为止,经自己手启蒙的学生已经达到600多人,村子里的人很多都是自己先启蒙父母,然后再启蒙他们的孩子。在每天与孩子们的交流中,自己从中得到最大的快乐。
面对学生渐渐减少,说到以后的打算时,杨绍汉挺认真而坚定的说,“只要有一个孩子过来,我也要认真地教下去!”
也有烦恼时刻
7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杨绍汉家时,他这儿也放暑假了,只见杨老师十分专注地在做备课笔记。记者说“放暑假了,家中一时没有了孩子们往日的喧闹声,您不感到泛味吗?”杨老师说,“蛮想念那些小精灵的。每天,2岁的波波,4岁的康康,5岁的晗晗和5岁半的衡衡最喜欢跟着我朗读拼音字母。坐在课桌前、年龄最小的波波起初跟着读黑板上的拼音字母,可是不一会,就走神了。总喜欢拿着抽屉里书包带玩。”杨老师一说起孩子们眼神都不一样。
杨老师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自己也有烦恼,有时,家长将孩子送到这里来,望子成龙心切,看到孩子的进步很小,有时难免说一些过火的话。往往这种时候,自己的心里最是烦恼。都是些小孩子,管得的紧了,家长会嫌严格,管得松了,家长又说不好好教孩子。当然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就主动和家长沟通,到最后才能和家长达成共识。
“其实我现在最大烦恼是想坐在轮椅上出去游一游都不行!”杨绍汉说,去年,市残联送给他一副轮椅,可是他家门口那块禾场却坑凹不平,又没能力翻整,自已一直想坐着轮椅在门口边上游游。杨绍汉说,还有一块心病一直缠绕着,那就是自家至今没能力做一口下地井吃水,弱智的老伴现在也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要是哪天她不能出去担水了,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一高一低 两个座 30年
记者在杨绍汉的讲桌前看到,除了他自己坐的一把靠背椅子,还有一个比靠背椅子高些的木凳子。杨绍汉称,上课自己就坐在椅子上,板书的时候自己就在再爬到高些的凳子上去。
目前在该教学点上学的只有六名孩子。年龄在两岁到五岁之间。与其说这是一个小学的教学点,不如说这是一个启蒙学前班。杨说,在每天与孩子们的交流中,自己从中得到最大的快乐。记者了解到,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正常上课,平时他少吃饭,少喝水,以便尽量少上厕所。因为,每次他要“摇”动木椅,都是以靠自己坐着的椅子,一点点的活动,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杨老师事后解释,之所以要用“摇”木椅这种艰难的方式在讲台上移动,是因为自己只有右手能用力,用普通轮椅根本无法在狭窄的讲台完成转身。“教室内,横向能挪17下,纵向能挪26下。”杨绍汉用自己的椅子早将教室“丈量”得清清楚楚。
“这些年来,我也记不清摇坏了多少把椅子,已经习惯了。”
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杨绍汉才能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杨绍汉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残缺的人生一样精彩。(罗小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