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领头雁
4月27日,赤壁市双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太平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从普通农民成长为省劳模,再成为全国劳模。罗太平究做了什么?双丘村的巨大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带着疑惑,我们走进了双丘村。
让每个群众不受穷
走进官塘驿镇双丘村。映入眼帘的是路旁整齐划一的小洋楼、整洁开阔的农民广场。第一次来这儿的人,很难想像过去这里曾是一个偏僻的穷村。 透过办公楼会议室的窗子,双丘山上全是青翠浓密的楠竹。但以前这里是另外一幅景象…… “以前,这里到处是破破烂烂的房子,现在的办公大楼,原来是所小学,几间教室摇摇欲坠,村民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 提起过去,罗太平百感交集:1992年除夕夜,当时还是村主任的罗太平,看到村民罗金保的妻子正在做年饭,锅里炒的是全家四口人唯一的一盘菜:胡萝卜。罗太平转身从家里拿上一条腊鱼、一刀腊肉送了过去。罗金保一家就这样吃了团年饭。可不久,罗金保的妻子因生活窘迫,一时想不开,竟喝农药自杀身亡…… 同样是农村,别的地方却截然不同。1993年,罗太平首次来到嘉鱼县官桥八组,这里村民住的是楼房,走的是水泥路,还办了工厂…… “我们不能再穷下去了,别的农民能赚钱,我们也能,尤其是村干部应该承担起带领农民致富的责任。”罗太平说道,双丘有煤,挖煤是当时唯一可以赚钱的门路。他和村支书一商议,村里出资挖小煤窑。开矿没有启动资金,罗太平和村干部决定凑钱挖煤。为了筹钱,罗太平甚至把孩子过生日时,亲戚朋友送的贺礼也拿了出来。就这样办起了村小煤窑,当年赚了20多万元。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更偏爱有勇气的人。1999年8月24日,时任村支书的罗太平几经周折,又接管下亏损整顿的双丘煤矿。村里加强管理,精简人员,原来煤矿办公室后勤人员有70多人,精简后只剩下5人,仅生产、财务管理一年就节约了300多万元,煤矿当年赚了100多万元。据统计,1999年至2007年,双丘煤矿先后为双丘村创造效益达4400万元。
让山地成为绿色银行
双丘村靠挖煤起家,可不久,罗太平又带领大家开始种竹子,为双丘村今天的转型埋下了伏笔。当初这招,现在显得很有远见。 “煤矿生产不仅伴随着安全隐患,而且煤总有挖完的一天。”罗太平说,村里未来发展,逼着他寻找一条更持久的发展道路。 双丘村山多,过去大多是荒山。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双丘人并没有想到在山上做文章。 2004年,官塘驿镇政府组织村干部到浙江安吉考察楠竹加工。罗太平大开眼界:安吉县100万亩竹林年创产值70多亿元,包括赤壁在内的咸宁市竹林面积比安吉多70%,产值却只有对方的十分之一!当地开发的竹产品令人眼花缭乱,仅竹凉席就有几十种,家家户户都可以加工。 罗太平算了笔帐:当时双丘一根竹子只卖5元,而安吉一根竹要卖15元。双丘山上每年最少可砍200万根竹,按安吉的价算,原竹就可以增值2千万元,远远超过煤矿的收益。更何况楠竹只要砍伐适当,可以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004年,罗太平五赴浙江,请来两位浙江老板,在村里办起了楠竹加工厂。在老板们的引领下,双丘村办起了5家拉丝厂。2006年,双丘村又从安吉引进了一家更大的企业——恒宇公司,生产竹地板。这家企业投产后,一年消耗楠竹120万根,吸收了130名当地村民就业,企业创纯利140万元。 有了加工企业,双丘的楠竹身价倍增:过去只能卖几元钱一根的原竹,如今可以卖到15元左右。这不仅解决了老百姓“销竹难”的问题,还使家家都有稳定的收入。仅楠竹价格上涨,净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全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加工企业收入也超过了500万元。现在,双丘村正在与安徽龙华集团洽谈,合作开发竹炭、竹窗帘、竹工艺品、竹家具等系列产品,并以加工后的楠竹废料为燃料,生产秸杆燃气,形成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双丘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村。”罗太平说,双丘临近陆水湖、星星竹海两个风景区。苍翠的竹海,碧绿清澈的河水,清新的山林,坐落在群山中的楼房……到过双丘的人们都被这里的风景折服。 经过多年的等待,机会终于来了。双丘村请来武汉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的教授、专家来考察。专家对双丘发展旅游经济十分看好,现已着手为双丘制订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 目前,罗太平正积极与浙江、海南等地企业联系,寻求合作以对双丘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10多年的摸爬滚打,让双丘村脱胎换骨:昔日喧嚣的小煤窑销声匿迹,一个整洁美丽的新农村已矗立在青山绿水间。双丘实现了由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跨越。连续14年双丘村被评为咸宁市和赤壁市的“红旗村”,多次被评为全省经济“百强村”,2007年获“全国绿色小康村”称号。 面对荣誉,罗太平坦言:压力很大,责任很重。罗太平经常说:“平庸就是错,无功就是过!”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双丘村的发展历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鄂南山村巨变的缩影,他对记者说:“我们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伟大的祖国,我们要竭尽所能,建设新农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咸宁日报记者 甘青 特约记者 周婷 通讯员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