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平
编者按:
《今日赤壁》月末版推出《辞海》“赤壁”辞条再研究专栏以来,陆续刊发了一批力作。本期接到唐小平先生大作,该文对众多辞典进行爬梳,得到令人震惊的发现,特予推出,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的关注和探讨。
“赤壁",作为一个地名,既是一座城市,也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那座城市就是因为那个历史事件而得名。亟待正名的,首先是那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接着是便是与此相关的那座城市。
那个历史事件,叫做赤壁之战。那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一般称作三国古战场赤壁,那座城市就叫做赤壁。
词典里的“赤壁观”
湖北有多个赤壁,因此有多个说法,有“蒲圻赤壁说”,“黄州赤壁说”、“武昌(江夏)赤壁说”、“钟祥赤壁说”、“汉阳赤壁说”、“汉川赤壁说”、“嘉鱼赤壁说”等等。专家有专家的说法。民间有民间的说法。词典有词典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词典的说法。
大多数词典中,“赤壁”并不在赤壁
1、《辞海》中的“赤壁”在哪里?
《辞海》从1936年正式出版,到2009年,一共出版了六个版本。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版本。
1936年版《辞海》对于“赤壁”的注释是:“山名。有四。(1)在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冈峦绵互如垣,上镌赤壁二字,三国时吴周瑜破曹操,赤壁烧兵,即此……”
1979年版《辞海》对于“赤壁”的注释是:“山名。(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一说即今蒲圻县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县龙口公社的乌林矶……”
2009年版《辞海》对于“赤壁”的注释是:“山名。(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即今湖北武汉市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一说即今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市龙口镇的乌林矶……”
从《辞海》的这三个版本来看,1936年版的“赤壁”似乎说的是赤壁的“赤壁”,但其方位显然是错误的,“嘉鱼县东北”在哪里?而镌刻“赤壁”二字的赤壁又在哪里?据冯金平先生考证,嘉鱼县东北的“赤壁”,实际指的就是武昌(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的“赤壁”。名实不符,就是从这个版本开始的。1979年版和2009年版的《辞海》说法基本上一致,“赤壁”被定义在了武昌金口,只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地名稍有变化而已。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个版本,作为赤壁之战的发生地,除了“武昌说”之外,又增加了一说,即“蒲圻说”,并且2009年版的《辞海》还配有“上镌赤壁二字”的赤壁照片,但这都只不过是“正说”之外的“另说”而已。令人不解的是,为何不配“武昌说”“正说”的照片,反而要配“蒲圻说”“另说”的照片?
2、《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网络版中的“赤壁”在哪里?
“赤壁:山名。有四,皆在今湖北省境內:(1) 位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三國時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隊於此……”在《国语辞典》中,“赤壁”同样不在赤壁,而在“嘉鱼县东北”。国语辞典作为台湾最为普及的中文工具书,分为纸质版、网络版和光碟版。因为有网络版,在华语圈中,其实用性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辞海》和《词源》。
3、《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的“赤壁”在哪里?
“赤壁山:在湖北嘉鱼县东北江滨。其地曰石头关。当长江南岸,石山隆起,形如长垣,陡入江滨,上镌赤壁二字。周瑜破曹军于赤壁,即此……”这个“赤壁”,最像赤壁的“赤壁”,但方位明显不符。
4、《在线新华字典》和《中华在线词典》中的“赤壁”在哪里?
“赤壁:山名。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队处。在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与汉阳南纱帽山隔江相对……一说,谓湖北蒲圻西之赤壁山。” 《在线新华字典》和《中华在线词典》对“赤壁”的注释惊人的一致,“蒲圻说”仍是“另说”。
5、《辞源》中“赤壁”在哪里?
《辞源》从1915年正式出版,到2009年,一共出版了七个版本。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版本。
1936年版的《辞源》中的“赤壁”是:“山名。有三。(甲)在嘉鱼县东北江滨……周瑜、刘备大破曹操军于此……”
1983年版和2009年版的《辞源》中的“赤壁”均是:“山名。有三。均在湖北省。(1)在蒲圻县,长江南岸,北岸为乌林。其地石山高耸如长垣,突入江滨,上刻赤壁二字。汉末曹操追刘备至巴丘(巴陵),遂至赤壁,为周瑜所破,取华容(石首)道归,即此……”
不难看出,1936年版的《辞源》是持“武昌说”的,从1983年开始,《辞源》改成了“蒲圻说”。
不难看出,在中国,无论是学术地位,还是影响力都处于统治地位的几种词典中,唯独只有1983年以后的《辞源》中的“赤壁”在赤壁,其他几种词典中的“赤壁”都不在赤壁。
赤壁必须正名
什么叫正名?正名就是使名实相符。为赤壁正名,就是使“赤壁”的名与“赤壁”的实际所在地相符。说白了,就是修正词典中的错误,使“赤壁”名副其实。
“赤壁”不在赤壁,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有错必须纠正。
无需我再来作一次冗长的考证,“赤壁”就在赤壁。“赤壁”就在赤壁,已是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的共识。如若没有这个共识,国务院也不会贸然批准将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实际上,从前文引用的那些词典中,关于“赤壁”的注释本身来看,无论是“一说”,还是“二说”,说的那个“赤壁”,其实就是赤壁的“赤壁”,只是将其方位弄反了而已。方位弄反了,更正过来就是了。从前文引用的《辞源》的几个版本对于“赤壁”的注释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辞源》在有错必纠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既然《辞源》能够这样做,其它的词典为何不能这样做呢?
“赤壁”不在赤壁,如果不予纠正,必将贻害无穷。
“赤壁”不在赤壁,是一个历史地理常识性错误。一般来说,无论是学生,普通读者,还是“驴友”,谁会为一个古地名的确认去查历史典籍,去查学术著作?最为便捷的方法,就是查词典。词典作为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果存在“赤壁”不在赤壁这类常识性错误,一般的读者,是极难发现的。普通的读者做梦都不会想到,在他们所信赖的词典中,竟会存在如此低级的错误。再说,如果连词典都不可信,那还能信什么?就是这样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已经误导了读者几十年,难道还能容忍这样的误导继续下去吗?再说,如果“赤壁”错了,错的就不是一个词,而是与“赤壁”相关联的许多个词。比如“乌林”,《辞海》2009年版的解释是:“古地名。即今湖北洪湖市东北长江北岸乌林镇。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战后,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于此。”“赤壁战后”是什么意思?是赤壁之战的后期,还是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因为“赤壁”的注释弄错了,顾此失彼,所以就只能这样含糊其辞地注释与“赤壁”相关联的“乌林”了。如果一部词典中,存在如此多的低级错误,那还能够叫做词典么?
“赤壁”不在赤壁,对于赤壁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赤壁”不在赤壁,同样是放在词典中,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顶多就是一个笑话;在今天,损失的就是知名度,就是GDP。孔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赤壁”不在赤壁,就是典型的“名不正”。如果不正名,我们的吆喝声越大,对于我们自己的损失也就越大。因为“名不正”,在网上就经常可以看到“驴友”发帖子,询问“三国赤壁到底在哪里”。随着《辞海》等词典电子版的开通和互联网的普及,“赤壁”不在赤壁错误流传的范围将会更加宽广,影响的人群数量将会更加众多,对赤壁造成各种损失将会更大。
为“赤壁”正名的几点建议
请专家学者为“赤壁”正名。
请文史专家学者进一步论证,“赤壁”不在赤壁确实是个错误。在论证的同时,为“赤壁”呐喊:“赤壁”必须正名。“赤壁”就在赤壁,虽然已是学术界大多数人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并没有被辞书界所认同,也没有被广大读者所认同。再说,三国赤壁古战场之争,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情,早已时过境迁,烟消云散,为人们所淡忘。如果不是专业的研究者,谁会去关注三国赤壁古战场是否方位弄错了,谁又会主动去为与他毫不相干的一个地名去正名?仅靠本土的几个人去论证,去叫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请知名的专家学者来论证,来叫喊。其实,也没必要把专家学者都请到现场来论证,来叫喊。在今天,只要申明了大义,这些专家学者即使是坐在家里,也会做到为“赤壁”论证,为“赤壁”叫喊。通过专家学者的论证,为下一步的正名提供依据。
请“系铃人”为“赤壁”正名。
“解铃还须系铃人”。为“赤壁”正名,同样离不开“系铃人”。这个“系铃人”,说白了,就是词典的编纂者。今年,我市将举办第十二届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建议在旅游节总体方案中,增加一项内容,就是为“赤壁”正名。通过为“赤壁”正名,既可纠正错误,扩大赤壁的知名度,也可以增加旅游节本身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节的品位。可以请文史专家学者与辞书的编纂者一起参与旅游节,共同商讨为“赤壁”正名的途径和方法。
借为“赤壁”正名之机爆炒赤壁。
为“赤壁”正名,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结果,也是过程。一方面,我们要为“赤壁”正名,另一方面,我们要借为“赤壁”正名使赤壁更加出名。近几年,好多地方为了出名,不惜弄出个子虚乌有的“某某之乡”、“某某故里”来爆炒。我们有现成的原料,有现成的“菜谱”,有充足的理由可炒,我们为何不借机爆炒一下呢?借为“赤壁”正名之机爆炒赤壁,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系统工程。可以请名人炒,可以请媒体炒,也可以请网友炒,炒成新一轮的“赤壁热”,赤壁“热”了,还愁赤壁“卖”不出去么?(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