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罗小民 罗静
图为保存依然完好的石板通道和在古街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居民。
新店明清石板街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它是楚湘茶道古村街道,在古代是商贾云集、生态文明的街道。古镇以种、养殖业和贸易经济为主,兼以采集渔猎等多种经济方式。现代交通的贯通,使小镇变得更加繁华,生态文化保存完好,该镇区基本上较好地保留了一片农耕文明的“净土”。 新店镇位于距赤壁市西南28公里的皤河东岸,河西为湖南临湘市。现有新老街道7条,新街有南、北街、贸易、新街,老街为民主、胜利、建设街。街道占地面积0.75平方公里。 新店老街路面全长均为石板,原长3000米,日本鬼子侵占时被烧毁一半,现存仅1500余米,其中民主街长900米,宽5米;建设街长300米,宽5米;胜利街长300米,宽4米左右。 石板街始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当时新店为重要水运码头,羊楼洞茶叶陆运至此装船扬帆运往汉口销售;通山、通城、崇阳和湖南临湘乃至江西修水的土特产品亦经该地出口到长江。随着商贸的迅速发展,原来的沙土街道路面不适应商贾运集的新要求。于是,商户集资改建街路,修建石板路面。所用石板由江西、湖南运来。新店石板街根据当地雨多的特点(年平均降雨量1604毫米)和财力状况,其构建格局为立体型。不是简单的地将石板铺于街心地面,而是在街心地下先抽槽,槽两边护砌片石,然后将条石一块一块地横架于槽上,下为排水沟。大雨时,街上不见浊流。同时,视街道宽窄,再在横铺的条石两旁竖向加铺1--2块条石至阶沿。这样,街心横排,两旁竖铺,形成“梯式”平面。横用条石长宽厚一般为120X50X30cm,竖用石板一般为150X60X30cm。石料全部为耐磨性的麻石(花岗岩),至今无裂痕。这是新店石板街的主要特点。有些地方的石板街多为青石,石面光滑,行走不便,不耐磨,易破裂。比如汀泗桥老街就是大多用的青石,现己多处破损,石块歪斜,有的街道还改变原貌。这儿的石块铺设就有别于新店的石板街,不是抽槽式。均无排水沟,两旁为碎石路面,街上常有积水。 街道的建筑特点 所谓街屋,即商店门面及其业主的居室。我们在新店的石板街看到的多为“前店后宅”和“下店上宅”等式的。店面门的形式有两种,一为“敞开式”,即临街排设多扇木门板,白天全部拆卸,屋内设拒台敞开营业,这种形式的占多数;另一种是“封闭式”,有的是“一明两暗”或“三开间”,大门双开,中为堂屋,堂屋两侧设拒台,顾客在堂屋购物,据说,这种是当时比较富裕的商户特色或者说是一种符号。 石板街的竹筒屋建筑特色 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一开多进”,窄而长,进深大,一般在五进以上,有八进、九进,呈多进布局,宽仅5米右左,开似竹筒,故称为“竹筒屋”。竹筒屋居室不横向发展,楼下一侧留出一条贯连前后的长廊,所有居室都向长廊开启门户,居室以“鼓皮”做隔墙(以木扳取代砖墙,敲打如击鼓嘭嘭作响)。竹筒屋的铺门也为“敞开式”,但跟其他“敞开式”铺门所不同,那就是门面一侧开一单扇万,仅能容一人侧身进出,和供夜间使用,因窄小,有防盗防抢的作用。 石板街的竹筒屋户与户紧紧相连,墙壁共用,都是共墙搭檩,两侧不能开窗,不利透光、通风,为弥补这一缺陷,家家都另开有“天窗”。 竹筒屋里有“亮斗”。新店石板街的竹筒屋都有亮斗,亮斗的装制方法很简陋。就是在竹筒屋的进与进之间的屋顶留出约一平方米呈四方形的屋面不盖瓦,在四方形的四角安装四根“朝天柱”,再在四根椎上端横担和橡片,盖上亮瓦,然后在四根柱下方,用簿木板钉成空间较大的四方空筒,形成通高空间,上小下大,其形如斗,又称“天斗”或“亮斗”。光线通过斗状空筒折射到室内,亦通风。
新店石板街的竹筒屋顶普遍仰盖亮瓦。通过实地查看,这儿的亮瓦与其他瓦面坡度一致,亮瓦下面不装楼板,使地面直接采光,仅亮瓦也明显多于其他的屋顶。同时,在盖亮的搂层四周或一侧设置走廊,习称“跑马廊”,成为进与进之间的楼上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