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 记者 周 芳
编者按
2005年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湖北,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值此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之际,本报推出《构建中部支点·湖北人民的汇报》专栏,向党和人民汇报过去5年间,荆楚儿女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努力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敬请关注。
历史的镜头定格在2005年8月23日。
迎着濛濛细雨,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湖北考察。行走在楚山汉水间,他深情嘱托,湖北要加快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是历史赋予湖北的神圣使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湖北的高度信任和殷切希望。
它奏响了荆楚大地扬帆奋进的号角。
中央对湖北发展的关怀与期待,省委、省政府的科学谋划,6000万荆楚儿女奋起直追的强烈愿望,凝聚在战略支点这个定位上。
湖北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开放先导开启海纳百川的胸襟,武汉城市圈拥抱“两型”之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唤醒群山之梦,长江经济带催发满江春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扬创新旗帜……
5年多来,湖北落实国家战略布局,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环环紧扣,步步到位。
5年多来,湖北释放出昂扬进取的活力,争当改革创新、积极作为的先锋。
5年多来,湖北化危为机,“弯道超越”,书写恢弘画卷,集聚崛起力量。
打基础,管长远,担当“支点”使命
何为支点?
省委书记李鸿忠阐释,支点就是支撑点、着力点、增长点;就是要在发展上好于、优于、快于其他地区;就是要在作用、影响力、辐射引领带动功能上重于、高于、强于其他地区。
担当“支点”,吾楚有责。
一个地区的振兴崛起,需要强有力的支点支撑。
从“九省通衢”的大交通优势,到“鱼米之乡”的大农业优势;从“工业摇篮”的大工业优势,到“惟楚有才”的科教优势……看自身条件,湖北当有所作为。
从东部沿海的满眼春色,到西部大开发的红旗漫卷;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鼓擂响,到中部崛起的号角嘶鸣……看全国一盘棋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湖北更当有所作为。
在中部崛起,这是荆楚人民的长久期待。
深切的渴望化为赶超的强劲动力。湖北省委、省政府认为,“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有条件乘势而上。
振兴产业,重塑流通,构建“支点”框架
产业,经济发展的脊梁。看工业,千亿产业奋发昂扬。
2010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36.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年均递增21.9%。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这意味着,2005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千亿产业工程”成效显现。
5年多来,钢铁石化并蒂花开,汽车产业奔涌而来,食品产业异军突起,装备制造气势如虹,纺织产业逆势而上,电子信息书写宏篇。
5年多来,这七大千亿产业繁花织锦,成为支撑湖北经济大厦的擎天巨柱。
看农业,中部粮仓七年丰。
2010年,湖北粮食种植面积4068.37千公顷,产量达2315.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0.3%。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省粮食连续第7年丰收,创下历史奇迹。
充满活力的土地,带来衣食丰盈,激活千里沃野。
2010年,湖北农业增加值214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4.6%,是“十五”末的1.97倍。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农业,释放荆楚乡村的澎湃活力。
看高新技术产业,湖北勇做赶超者、领跑者。
2009年12月8日,继北京中关村之后,武汉东湖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0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8%,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功能日益强化。
看服务业,现代气息刷新传统。
武汉金融港在“光谷”起航,软件服务外包吸引国际巨头目光……“十一五”期间,湖北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13%以上。
看交通,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正在由区域性的“九省通衢”向全域性的“九州通衢”迈进,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支撑,夯实根基,加快形成战略“支点”架构。
大胆试验,弯道超越,打造“支点”功能
两个重要的日子,载入湖北历史。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它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改革发展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湖北由此跃上共和国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武汉城市圈所要进行的改革试验,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拿来”,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复制”。
试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发扬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荆楚儿女不等不靠,锐意进取,大胆改革。
率先举起“两型”大旗,武汉城市圈在国内探索“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武汉城市圈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以推动产业、市场、科技、交通、通讯等“五个一体化”为路径,成为全省改革发展的龙头;随后提出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引擎,探索一条内生型发展道路;长江经济带既突出流域特点,又一肩担两圈,应合了国家长江经济带的大战略。“两圈一带”战略的提出,成为湖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创新区域发展模式的时代性标志。
这些可贵的探索,为湖北经济社会的“弯道超越”提供可能。
金融危机袭来,“两圈一带”万余项目成为吸引投资的聚合平台,成为应对危机的支撑平台;产业转移大潮中,“两圈一带”成为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承接平台。
放眼中部,湖北经济提速的态势更加明显。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居中部前列。
放眼中部,湖北的服务业优势与潜力更加凸显。以武汉被国家确定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为标志,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
放眼中部,湖北的立体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2009年12月26日,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湖北交通辐射功能大大增强。
放眼中部,湖北的流通贸易功能进一步增强。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的相继建成,释放湖北“九州通衢”的能力。
聚集能量,扬帆奋进,“支点”功能蓄势待发
科学发展,弯道超越气势如虹。
请看一组数据: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为6590.19亿元;
2006年,突破7000亿元,达7617.47亿元;
2007年,突破9000亿元,达9333.40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湖北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同比增长13.4%,昂首跨入万亿元俱乐部;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元。
整个“十一五”时期,湖北GDP年平均增速达到13.9%,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也快于“十五”时期3.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五年翻了一番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与此同时,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过万亿元,一般预算收入首破千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中部首位……5年间,湖北战略支点实力初具规模。
5年前,我们克难奋进;5年后,我们更加充满激情与自信。
面对未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不断增强的“湖北实力”,更是科学发展的“湖北战略”,克难奋进的“湖北精神”,勇于超越的“湖北信心”,敢于创新的“湖北试验”。
进入2011年,湖北把跨越发展写在“十二五”的旗帜上,提升精神区位,树雄心、立壮志,以争先的状态、必胜的信心、开放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档、升级、进位。
湖北的跨越不仅仅是总量规模的跨越,而且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支点”功能的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一个全新的“十二五”,一段激情跨越的新征程。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
支点,将挺立楚山汉水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