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正如火如荼全面展开。3月18日,市委书记黄楚平到咸安区双溪桥镇双溪村进农家、访民情、议发展,本报特摘登黄楚平进村入户民情日记(标题均为编者所加),以飨读者。
3月18日下午,阴。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这个活动意义重大。正如省委书记李鸿忠所说,干部到农村进村入户,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探索出来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一种好传统、好办法。
全省的动员会召开后,我们立即着手部署安排。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全市5000多名干部就已分赴全市900多个村、走进50万农户家中,围绕“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保发展”开展“三万”活动,但实际情况怎样?心里很挂念。“两会”结束回来后,我就直奔咸安区双溪桥镇双溪村。
一、发展集体经济大有可为
下午3点,我们到达第一站——双溪村养鸡小区。在双溪村大屋吴湾的路边新修了一排崭新的鸡舍。村支书王光元告诉我,这里的8栋鸡舍,共4000平方米,是由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40万元援建的。
正在打扫卫生的农民吴咸柱,他儿子租了两栋鸡舍,租金是8元一个平方。我问养鸡有没有风险?他回答:“没有,去年一只鸡可以赚2块钱,这里租金便宜,我儿子想多租都没有位置了。”
鸡舍之所以这么俏,是因为小区依托温氏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技术、药品、饲料等,收购后再结算。小区内每批可饲养肉鸡4至5万只,年可出笼商品鸡15万羽,每只鸡纯利润在1.5至3元之间。农户养得多,赚得就多。而村委会将鸡舍租给农户饲养,每年可收租金3万多元。
我认为双溪村的这个做法不错。要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就得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我对村支书王光元说:“你以前养过鸡,如果手里没有一把米,唤鸡也不灵啊。”
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咸安的养鸡业就是因为有了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才发展起来的。2005年,温氏禽畜公司入驻咸安区后,为农民提供种苗、饲料、防疫、技术等一条龙服务,农户养鸡热情高涨。刚开始只在贺胜桥一带,后来,辐射到官埠、横沟、宝塔、高桥、马桥等乡镇,带动周边农民年增收3000万元。现在连双溪桥镇也开始大规模发展养鸡业,是个好现象。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门路,也让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活力。
在养鸡小区,我把自己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提了出来,让咸安区的领导一起研究: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应该引导、帮助温氏集团就近设立加工厂。精武鸭脖进入崇阳县创办了生产基地,带动了全县鸭产业的迅速发展。咸安完全可以借鉴,让温氏集团就近搞深加工,不仅节约运输成本,还可以帮助农户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二、田边地头的交流更融洽
来到双溪五组谭家嘴畈,有一群村民正在播种玉米。我拿起路边的一把铁锹,一边整地打垄,一边和村民们聊了起来。
村民周云在这里有两亩多地,她把地租给别人种菜,自己来这打工。我问:“一天多少钱?”她回答:“一天70块。”她爱人在做油漆工,她开了一个小卖部,闲的时候打打零工,家里还养了两头猪,她说村里土地少,像她这样做点副业、打点零工的人不少,生活还比较宽裕。
正说着,包这块地的人来了,他叫董焕新,是大幕乡人。前年他就到这里承包土地种辣椒。当年我来这里调研就见过他。
打过招呼,我问老董:“辣椒行情怎么样?”他说:“好销得很,我的辣椒最高卖到12块一斤。”据他介绍,前年他到这里来包了180多亩地,今年增加到250多亩。一亩地种菜的收入是种粮好几倍。老董说,这里土质跟嘉鱼差不多,他准备先种玉米,到了6月份再种辣椒,还想试着种点小西红柿。
谈到菜价,大家的话多了起来。一位村民说:“现在的菜好贵,今年过年我们这里芹菜卖7块钱一斤。”
保证蔬菜供应充足和物美价廉,是一个民生问题。我问镇里的党委书记田海湖,镇里有没有精细菜。他说:“现在只有2000多亩。”我对他说,今年全国“两会”,温总理就提出要搞好大中城市周边的菜篮子建设。这件事应该高度重视。市区下一步要研究扶持周边的乡镇多搞些精细菜,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蔬菜,让群众吃上放心菜。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城市的蔬菜供应,还可以帮助农民增收。双溪桥镇可以先做试点增加到5000亩,积累经验后再推广。
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块地一下整好了。我对大家说:“在春天里播种,就一定会有收获。”村民说:“书记,结玉米的时候再接你来。”我说:“到时候,我一定来跟大家分享劳动成果。”
在田边地头,村民们没有了平时的拘束,个个有说有笑,充满了活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交谈沟通,大家像一家人,没有一点隔阂与障碍。
三、走进农户查实情
了解村民的实情,就要摸米缸,看水缸。今天走访了三个农户。我们首先来到村民张昌德家。一进门,就看到墙体已经破损。张昌德在镇里打工,妻子周秀丽患了病,留在家里。她的嫂子方细莲过来介绍,50岁的张昌德身体不好,现在周秀丽患有乳腺癌。家里的危房,因为缺少资金,目前无力重建。
像这样的困难群众应该帮助!把慰问金交给周秀丽后,我跟区里、镇里的干部商议,大家都出力,要尽力帮这家解决资金问题,让他们早日住上新房。
我们又来到村民张昌富家。一坐下,我就问老张,粮食直补这些惠农政策都落实了没有?他回答都落实了,钱都通过“一折通”打到了存折上。不光这些政策,连农机补贴他家也享受了。
老张的二儿子前年在福建打工,得了重病医治无效去世,欠下几万元的债务。老张一家买了一台耕整机、收割机,靠大儿子张宏华搞机耕服务挣钱还债。我问张宏华有什么困难?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买农机补贴了30%。我准备再买一台收割机,多赚点钱,早点把家里的债还清,就是手头的资金还缺一点。”
我赞成张宏华的想法,跟区里同志商议想办法支持他。我提醒张宏华:将来有了收割机,也要想着帮助周围的人。特别是家庭比较困难的乡亲,不能收费太高,这样政府帮你,你可以帮更多的人。张宏华听了连连点头。
村民张昌爱家很有特点,没进院子就听见了音乐声。一进小院,四处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张昌爱老人今年76岁,原是小学校长,退休后在家办起农家书屋,他把一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放了不少书,让村民免费借阅。
我问:“有人看书吗?都看些什么书?”他回答:“下雨或者农闲的时候就有人来。”他告诉我,农民主要喜欢看农技方面的书。他说,看书的人多了,抹牌赌博的就少了。张昌爱说:“一些爱打牌的人到我这里来,我就劝他们。”老人还专门作了“三句半”:贝者似人不是人,今贝一起起贪心,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就是贝戎人。不对不对,改正!
文化只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才能充满感召力。看到老人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促进乡风文明,我深受触动,对老人说,您做的这一切真是不简单!我们要支持像您这样的农家书屋,有关部门要提供支持,帮助添置更多更好的图书,让书屋发挥更大的作用。
听了我这番话,老人很高兴。他说,这些年来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还自己写了一首歌《山歌唱给党中央》。我们欢迎老人现场演唱,老人一点也不推辞,站起身来就唱起来:“我们村里欢乐多!男女老少爱唱歌,唱了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八个九个十个……唱给党的好领导,家家户户好生活,党的恩情唱不完!”
动情的歌声、质朴的歌词,发自于群众的心底,唱出了村民的心声。我们个个鼓掌叫好,大家被歌声所感动,也为老人的热情所感染,更深切地感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
四、促膝谈心议发展
在村民张宏祥家外的空地上,我跟村民围坐在一起,我首先跟大家表态:“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就是要听真话,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尽管说。”
随后,大家七嘴八舌打开了话匣子。村民张宏华、张宏祥、钟双双、陈和英、张宏柏、张昌爱和村支书王光元等先后发言。有的提了村级经济发展建议,有的谈了生活实际困难,我一边听,一边归纳,主要是村里饮水安全、农村垃圾集中清运、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条件等6个问题。
我把大家发言提出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双溪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在其他的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年来,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只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听完大家的发言,我问:“大家都知道‘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吗?”大家回答知道,身边的张宏祥说:“就是干部进了村,我们也不能什么事都指望上面。”我听了这话,真切地感到:我们的村民真是朴实、善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多办点实事。
大家一边说,一边议,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最后,我对乡亲们说,大家反映的问题,我全都记下来了,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解决,过段时间,我再来跟大家一起来检查。
晚饭时分,在张宏祥家的堂屋里,农家菜已经摆上了桌。老张拿出了自己酿制的谷酒,倒了一小杯非要我喝。
平时,我不大喝酒,可如此盛情,实在难以拒绝。我端起酒杯:“我本来不喝酒,但今天我要喝几杯。第一要敬各位父老乡亲,你们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祝你们身体健康,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再敬村组干部,你们在一线最辛苦……”
吃完饭,张宏祥从村支书那里得知我们暗地里交了饭钱,非要村支书退给我们,经过反复解释,老张才收下,他感叹:“过去住队的老传统又回来了。”
五、统筹城乡发展刻不容缓
“三万”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十二五”开局之年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我认为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
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村有些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一点我来到咸宁后,感受越来越深。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正成为我们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去年,到中央党校学习,我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思考,向专家学者请教,回来后带队到重庆、成都去参观学习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全市上下已形成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共识。大家都认识到,只有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咸宁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眼下,咸宁要想搞好城乡统筹发展,既要做大蛋糕,又必须切好蛋糕;既要转变思想观念,也要转变工作作风;既要着眼长远规划,也要分步实施推进。可以说,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多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抓住重点,才能“牵住牛鼻子”,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鸿忠书记所说的“研究农村问题要进村,研究农业问题要下田,研究农民问题要入户,研究农民工问题要上工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三万”活动对于促进咸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眼下,我们市的“三万”活动才刚刚启动,许多地方只是按照鸿忠书记的要求,完成了把脚印“印”到农户家中的第一步,后面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回去后还要进一步动员部署、狠抓落实、全面推进,让这项活动成为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破解“三农”难题的助推器,让咸宁的城乡面貌有更大的改观,让城乡居民的生活有更大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