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孔祥福
3月26日至27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襄阳、十堰召开。与会者现场参观、激情热议,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也为未来的发展走向精心把脉。
总量在跃升 结构在优化
据省委政研室、省经信委、省统计局等部门联合提供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省县域完成生产总值8923.03亿元,同比增长15.2%,高出全省0.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2005年的54.4%提高到56.5%。“十一五”期间,一批强县(市、区)正加快崛起。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由2005年的7个增加到40个,过200亿元的增加到10个,最高的江夏区达到29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从无到有,达到21个,过10亿元的有5个,最高的江夏区突破20亿元。县域经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基石”地位日渐突出。
在总量跃升的同时,经济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8.9∶35.5∶35.6调整为2010年的21.2∶46.3∶32.5。一些特色优势产业正加快发展,形成了宜昌磷化工、荆州石油机械、江夏装备制造、潜江水产品加工、仙桃无纺布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名优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加强,县域企业涌现出来的“中国驰名商标”26个,占全省总量的47.3%;“湖北名牌”390个,占全省的64.1%。农业产业化明显提升,襄州、枣阳、仙桃、潜江等一批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稻花香、奥星粮油等一批龙头企业主营收入超过30亿元。食品业已成为位居全省第三位的支柱产业。
竞争在加剧 鄂西在崛起
纵观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各地竞争正在日益加剧。与2009年比,此次纳入考核的80个单位中,有36个县(市、区)进位,38个退位,6个不变。其中有8个县市进位在10位以上,进位最多的随县前进28位。有5个县市退位幅度在10位以上,退得最多的达27位。
与此同时,鄂西和鄂西北部分县(市、区)的崛起令人瞩目。在前20强中,位于鄂西北地区的襄阳除襄州区由上年的第19位跃升至13位之外,还有枣阳市由上年的26位跃升至第20位。襄阳市纳入考核的7个县(市、区)全部实现进位。十堰的郧县、郧西县,恩施的鹤峰县均有大幅跃升,分别获得“2010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荣誉称号。
发展有差距 追赶有信心
数据显示,发展不够仍然是我省县域经济的最大实际。与全国百强县(市)比,与中部地区比,我省县域经济仍有较大差距。
与全国百强县(市)对比。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407.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2.93亿元。而我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2009年的前20强)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161.4亿元,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市的4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5.2亿元,相当于四分之一。
与中部地区比。2009年县均生产总值:河南128亿元,湖北90.1亿元,湖南87.5亿元,江西55.95亿元,山西43.75亿元,安徽79.27亿元,我省列第二。从中部省份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情况来看,2004年以来,我省连续5年没有进入全国百强的。而2009年河南有8个,湖南有4个,江西2个,山西、安徽各1个。
但是,我省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进入中部百强的县市数量增多,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前移,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百强的差距逐步缩小,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省进入中部百强县市的数量,由2005年的9个增加到2009年的13个。
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为我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我们迎头赶上、跨越发展的信心。
附: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前20强依次为:江夏区、宜都市、大冶市、黄陂区、夷陵区、仙桃市、蔡甸区、潜江市、枝江市、新洲区、东宝区、当阳市、襄州区、荆州区、钟祥市、京山县、汉川市、曾都区、鄂城区、枣阳市(其中枣阳市为新进,退出的一个为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