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围绕“一个主题”、依托“两条主线”、 推进“三大转变”、实施 “四大战略”,构建“三大产业体系”,加快赤壁现代农业发展。即紧紧围绕“兴农富民”这一主题,以推动农业企业化、产业化改造“两化建设”为主线,以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农业向工业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的“三大转变”为中心,全面实施“特色立农、服务壮农、龙头强农、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加工农业,构建以优质粮油、林特、养殖业为主的三大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
到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7.4%,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7.3%,森林覆盖率达到52.5%。努力实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经过五年建设,将赤壁建设成为湖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县市。
1、加快发展优质粮油产业。
按照“保粮、稳棉、扩油、增果菜”的总体思路和“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的原则,继续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强化优质粮油板块建设,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以优质粮油板块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和扶持壮大有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动力,推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面提升优质粮油产业化水平。
到2015年,粮油产业产值达24亿元。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2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44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2万亩、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马铃薯面积发展到5万亩。粮食、油料、蔬菜总产量达到28万吨、3.5万吨、42.8万吨,分别增长17.6%、25%和7%,其中水稻产量达到25.3万吨,增长15.5%,优质率达到95%以上。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优质稻、优质油、特色蔬菜三大优势板块建设:
优质稻板块:按优势产业带建设的要求,以优质稻板块基地建设为核心,优化提升皤河流域、沿江滨湖流域、宋家河流域和双黄流域灌区等四大优质水稻板块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水平,建设赤壁优质稻板块基地面积45万亩。重点建设标准良田2.6万亩、田间试验示范基地、万亩优质高效吨粮田、种子质量检测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和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项目,加强改土改田、坡改梯、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优质油板块:按照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思路,通过种植大户示范推广,科技专业化服务,全面推进品种改良升级,形成“有龙头、有基地、有品牌、有市场”的优质油产业格局。重点拓展“五路、四畈、三垸”的赤壁优质油板块基地,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实施油料高产创建工程,推进油菜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特色蔬菜板块:突出发展规模集约型、产品特色型、质量安全型的“三型”蔬菜产业。全市蔬菜基地达到10万亩,设施蔬菜3万亩。着力打造赤壁镇、柳山湖镇长江蔬菜产业带,带动黄盖湖镇、新店镇、陆水湖办事处万亩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以赤马港、蒲圻、陆水湖、赵李桥、茶庵岭、中伙铺、官塘驿等市郊和107国道沿线为中心,建设5万亩优质菜薯基地。加快开发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产品,促进蔬菜罐头、速冻保鲜菜、脱水菜、蔬菜汁等产品出口外销。
2、积极发展林特产业。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增资源、强功能为重点,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特色林业、旅游林业,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茶麻果高产优质基地和品牌基地建设,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依托现有品牌和开放引进知名品牌,唱响茶叶品牌,优化苎麻品种,分片发展特色水果,加强基础建设,稳步扩大生产规模,将林特产业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到2015年,林特产业产值达6.5亿元,其中:林业产值2亿元,特色产业产值4.5亿元。完成植树造林面积30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30万亩,其中竹林面积达到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5%。林业产业基地达到95万亩。发展茶麻果特产面积达到27.6万亩,茶叶面积达7万亩,其中良种面积1.5万亩;水果面积达10万亩,其中精品果园2万亩。
“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构筑生态屏障。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长江防护林、林业血防造林、农田防护林、生态公益林保护、陆水湖环湖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碳汇造林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市生态建设。以赤壁镇、柳山镇、黄盖湖镇、车埠镇、余家桥乡、新店镇为重点区域建设长江防护林和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以官塘驿镇、陆水湖办事处、中伙铺镇、赵李桥镇为重点区域建设生态公益林体系;以陆水湖、黄盖湖、西梁湖为重点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体系。加强国省道绿化带建设和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100个绿色家园示范村。推广森林分类经营,努力改善森林经营环境,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中幼林抚育工程,完成中幼林抚育15万亩、低产林改造10万亩。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在神山镇、赤马港办事处、中伙铺镇、蒲圻办事处、茶庵岭镇等区域新发展毛竹商品林基地10万亩,特色经济林5万亩。在全市建成纸浆原料林20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生物质能源基地1万亩、药材基地3万亩、花卉及绿化苗木基地3万亩,培育杉木基地2万亩,提升林业效益。发展观光林业,建设陆水湖森林公园、随阳万亩竹海、赵李桥万亩茶园等森林景观景点,建设黄盖湖、西梁湖、陆水湖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促进生态与旅游的融合,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特产重点发展茶叶、苎麻、特色水果三大板块建设:
茶叶板块:按照品种优质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服务组织化的要求,创新茶叶生产组织模式,组建和发挥茶叶协会、合作社功能,形成茶叶协会、合作社、骨干茶场的产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打造赤壁茶叶知名品牌。重点抓好“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边销茶板块”建设,重点扶持和壮大赵李桥茶厂、中国•赤壁汉茶生态文化产业园、羊楼洞果茶股份有限公司、洞庄砖茶公司、锦合茶业和兆丰精制茶等龙头企业,以羊茶、赵李桥、新店、茶庵和神山等5个重点镇场为基地,大力推进茶叶生产、加工、包装等标准化生产,推进茶园良种化改造和砖茶加工园区建设,打造百年洞砖茶加工园区。
苎麻板块:围绕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延长产业链的要求,着力建设10万亩优质苎麻基地。以神山镇、车埠镇为重点,全面推广华苎系列和中苎一号等新品种,实现良种化。
特色水果板块:重点建设神山镇和官塘驿镇5万亩猕猴桃基地,余家桥乡、新店镇、陆水湖办事处5万亩柑桔、水蜜桃、风水梨、枇杷特色水果基地。扶持绿态果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叫响“品贵”优质水果品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促进赤壁市水果产业的飞速发展。
3、大力发展养殖业。
“十二五”期间,按照稳定发展生猪,规模发展家禽,突破性发展牛、羊,积极发展珍稀畜禽的目标,大力发展规模经营的畜禽养殖场(小区),推广畜禽良种,普及科学饲养。建设标准化、高效化的精养鱼池,以发展名特优稀品种养殖、渔业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为重点,建设大基地,开发大市场,形成大产业。
到2015年,养殖业产值达19.5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7.5亿元,水产业产值12亿元。全市生猪出栏100万头,规模标准化养殖比例提高到68%以上,优质三元杂交肉猪出栏比重占85%以上;家禽出笼1000万只以上,禽蛋产量3万吨,规模标准化养殖比例达80%以上;肉牛出栏达1万头,规模标准化养殖比例提高到60%以上。全市的水产养殖面积达25.5万亩,增长15.4%。水产品总量达到10.8万吨,增长53.4%。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养殖小区建设,全市建成生猪养殖场(小区)20个、肉牛养殖小区10个、肉羊养殖小区10个、肉禽养殖场(小区)13个、蛋禽养殖场(小区)20个。以陆水河流域、皤河流域、山区优质畜禽(蛋)产品为重点,建设2个绿色食品肉类、畜禽(蛋)产品基地,力争成为湖北省重要的鸡蛋供应基地。加快企业与生产场户对接,推广“提供+回收”、“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中介)+基地+养殖户”产销经营模式。新建亚东牧业10万头无公害标准化生态商品猪养殖场,加快良种种猪繁育场和村级动物防疫冷储设施建设,推进赤壁市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项目。
重点加快推进“六区一场”水产养殖板块基地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水产养殖板块基地。争取省板块资金建设试验示范标准生产基地,组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重点建设余家桥乡东港湖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沧湖、神山湘莲套养小龙虾基地;神山、官塘驿、车埠、柳山湖、中伙铺、新店等镇若干个“稻虾轮作”养殖基地;泉口万亩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皤河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扶持赤壁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和长江名优鱼类苗种场;加快赤壁渔政码头、黄盖湖鞍嘴渔港建设;积极推进赤壁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4、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平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的畜禽、粮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完善市、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实施规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猪-沼-菜”、林地养鸡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打造生态养殖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