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红云
从一名勤扒苦做的农民到“省劳模”,再到活跃在乡间的“慈善家”,尽管道路九曲回肠,尝尽苦辣酸甜,可坚持着一路走来,王泉元老人觉得日子过得忒充实,恬淡而充满幸福感。
助苦孩子“跳龙门”
柳山湖镇腊里山村一家姓胡农户的孩子胡勇接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
“妈妈,妈妈,我考中了,571分,湖北工学院!”胡勇一路狂奔到家里,兴奋地举着录取通知书向妈妈报喜讯。
“可是孩子,奶奶残疾,要人照顾,爷爷又得了重病要钱医治,家里多难啊,这么多学费哪里筹?”得到喜讯的母亲一脸愁容。
“只好找大队想想办法了……”父亲说。
就在胡勇家为孩子的学费心急火燎、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非亲非故的老人出现在他们面前:“不能让孩子辍学啊!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爱心浓。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胡勇怎么说还是我的孙辈嘞,学费我来支付,你们莫急,莫担心,我资助他上大学,直到他毕业。”一个穿着极为朴素、语气平和却坚定的老人笑眯眯地说,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这位老人叫王泉元,今年60岁,曾是柳山湖镇腊里山村6组的村民,不仅人厚道,而且聪慧,是远近闻名的农业能手,60年代就参加过农业机械培训班,掌握了一整套机械化种田、耕田的技能,更是方圆几十里第一个卖掉耕牛、买手扶拖拉机开的人。1981年秋,勤扒苦做、科学种田的王泉元向国家献了万斤粮;种植棉花也是好手,单产皮棉208斤,获全省棉花单产第三名,一举荣获了省劳动模范。王泉元还当过村里生产队长,开过村办企业,当过砖瓦厂厂长……1985年,当强劲的改革春风吹进腊里山村时,王泉元的心拂动了,立志要借着国家的好政策干一番事业。他带着仅有的一点积蓄和亲戚的借款,先到原蒲圻县的西街开店铺经营小百货,开始了一个农民的淘金梦。一年后,他将店铺转到供销商场,两年后转到西湖发展,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讲诚信的品格,生意慢慢越做越大、越做越活。1994年,他用发展的眼光跳出赤壁到武汉汉正街经营服装批发生意,上天总是会特别眷顾敢想、敢闯、敢干、踏实勤勉的人,经过几年艰苦打拼,他终于在商业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1997年,移居武汉。
乐善好施,富有悲悯之心;勤有所得,不忘回报社会。这就是王泉元的性格,“英雄”本色。
在赤壁市政协举行的贫困生捐赠仪式上,王泉元亲自将2000元的救助款送到胡勇手上:“好好读书,不要辜负了党和政府的恩情,学有所成,回报社会!”
象胡勇这样的村里苦孩子,王泉元真还帮过不少。特别是2001年,受一位小学同学之托,救助陆水湖风景区办事处大梅村的一个贫苦女孩徐碧波读大学。
王泉元走进徐碧波的家,家里一贫如洗,进门处摆一张破旧的小四方桌,环顾一周,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家里养育了5个孩子,4个姑娘,1个儿子,徐碧波排行老三,考上了三峡大学,一家人连吃饭都是有了上顿愁下顿,哪里去弄这一大笔钱读书?
“伯伯,您就帮帮我吧,我真的很想……读书……”徐碧波一脸天真地说。
“伯伯帮,伯伯帮……”王泉元眼角湿润了,心里一阵酸楚,他决心帮扶这个渴望知识的苦孩子“跳龙门”,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帮助碧波。
“走,上车,我送你去宜昌读书!”王泉元说做就做,“再不走,可就报不上名了。”
碧波久违的笑脸又回来了,“真的?!”
王泉元乐了,“真的!”
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每年的学费需1.2万元,生活费4000元,另外还每月给孩子的手机充话费,接送孩子上学或回家,给孩子买衣买鞋买袜……王泉元把碧波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亲。每次见到孩子,他都笑着对她说:“你需要什么发个短信给我就可以了。”4年下来,花在碧波身上的费用高达10余万元。后来碧波大学毕业,到深圳闯荡,老人打电话给孩子说:“伯不求你回报什么,只盼还像以前那样能常看到你的信息!”
助人为乐“活雷锋”
人们都说,王泉元是助人为乐的“活雷锋”,热心快肠,不求回报,他的慈善史追溯起来有整整30年了。
还在腊里山村务农的时候,王泉元就曾主动供养过邻居王启安老人,他是“五保户”,老两口都是瞎子,唯一的女儿也出嫁在外。农忙时,王泉元帮他家割谷、挑谷、打谷,并帮着将谷加工成米,几乎承揽了所有的重体力活。每每挑水时,他都不忘给老人多带一桶水。出差带回来的苹果、梨不忘给老人分一半,割肉改善生活时总要分给他一些……
王泉元到汉正街做生意后,因无人照顾,老人被送进了柳山湖镇福利院。每次回来,他都要去看望老人,给老人捎上一些喜欢吃的东西。每年的腊月24日至29日之间,他都要雷打不动地送几百元钱给老人过年。
“爹爹,这钱给您老零花。”王泉元很亲热地说。
“这哪要得啊!一老吃你的花你的用你的……来,煮了一些土鸡蛋,给孩子带上吧,我的一点心意,攒着舍不得吃,等你来……”王启安老人发自肺腑地感谢说。
有一年腊月24日下午,王泉元就赶过去了,老人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哎呀呀,快进来,鸡蛋刚煮好,还是滚热的呢……”老人每年这个时候都煮好蛋眼巴巴地望着他来,这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心里上感情上的依赖。他还教育他的三个子女一起参与到这个爱心接力中来。
腊里山村6组村民刘本昌,是当地的上门女婿,右手残疾,做不得农活,老婆又是弱智、哑巴,村里人都非常瞧不起他,与他不相往来。当时,王泉元当生产队长,一直都很关照这个不受尊重的人,刘本昌有什么事,只打声招呼,立马就赶来了,倾己之能帮助他。
王泉元开手扶拖拉机,年年免费帮刘本昌碾压稻谷,每次还帮着把稻谷从田里拖到打谷场,却连一餐饭也没有吃过他的。他的哑巴老婆高兴地拍着手“哦、哦、哦”地喊叫着,像是表示着内心深处的感谢。
情谊绵长,好心人总会被人怀念和惦记。今年3月,王泉元的老母亲去世,没有告诉刘本昌,刘本昌后来得知,痛哭不已:“你把我当兄弟,你娘就是我的姨娘啊,怎么也不告诉我一声,我哪怕给她老人家烧柱香、放挂鞭、磕几个头也是好的啊……”
王泉元做善事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别人感谢他什么,当别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伸出了他温暖的手……
爱心拓展“慈善业”
“我一生凭良心做事、做善事。无论是在我贫穷的时候,还是在我生意红火发达的时候,我都是一样的心对待,能伸手时就伸手,能帮一个是一个,能让更多的人开心,我会更开心。”王泉元如是诚恳地说。
情系梓里,福泽乡邦。虽然王泉元已经走出了农村,安家大城市,但是心总是与家乡的各项事业,与需要帮助的乡亲紧紧连在一起。
王泉元关心着家乡的老人、家乡的福利事业。2005年至2006年,每年向柳山湖镇福利院捐款3500元,累计7000元。2007年,他又主动向该福利院捐赠21寸彩电3台、鸿运扇21台,每个老人都拥有一台贴心鸿运扇,让老人心里乐开了花。2008年过年前,在冰天雪地中,他开着车急急往回赶,路非常不好走,车子不停打滑,可是他必须要赶在年前把送给福利院老人的慰问金送到。福利院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每个老人都面带着微笑接过他给的100元,共计1800元。
2006年,王泉元带头发起向赤壁市苦竹桥福利院的捐赠行动,赤壁商会的8个主要领导人一共捐助1.5万元,其中,他就捐了3000元。
王泉元关心着家乡的教育事业。早在1998年,腊里山村小学维修危房,他很爽快地捐助了1万元。2006年,他主动向腊里山村小学捐款3000元;2007年,他带头发起赤壁商会向蒲圻师范的捐赠行动,资助15个贫困学生,每人1000元,共捐款1.5万元,其中,他捐了3000元。
王泉元同时还关心着家乡的公共事业。1995年,腊里山村修路,而他刚到汉正街做生意,一切才刚刚起步,在手头非常紧的情况下,他义不容辞捐助了500元。2006、2007连续两年,他向腊里山村特困户送去“四个五”,即5斤肉、5斤鱼、5斤油、5斤面条,一共负担了10户。2008年向腊里山村特困户及特困党员捐款1.75万元,2009年再次向腊里山村特困户及特困党员捐款1.5万元。
就在此前不久,腊里山村委会组织开展喜迎建党90周年“七一”红色旅游活动,组织党员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故居参观,慷慨的王泉元老人接到村委会的求助电话后,二话没说,就从武汉赶回来给村里资助了1万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王泉元一次性捐款3万元。
王泉元曾经的家就在柳山湖镇望凤山广场附近。夕阳斜射,层林浸染,漫步在望凤山广场,感受着家乡的沧桑巨变,而自己又或多或少地参与和支持了家乡新农村的建设,王泉元别有一番幸福滋味在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