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赤壁市第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系列报道之一
记者 王红云
中国共产党赤壁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圆满完成了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开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政治稳定的新局面。
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我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克难攻坚,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2011年,全市可实现生产总值172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是2006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亿元,是2006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5%。一批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布局逐步合理,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尤其是2010年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推动赤壁新一轮大发展讨论以来,我们狠抓招商引资,工业经济有了飞速发展。2011年1-9月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5.5亿元,同比增长62.4%;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5家。坚持招大商、大招商,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民招商、全民创业,招商引资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1-9月,全市在建项目110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亿元,同比增长68%;签约项目46个,协议引进资金182.31亿元。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项目招商上取得了突破,近两个月内,先后签约了深圳巨龙科教、香港铜锣湾国际数字MALL、联誉太阳能光伏电池硅晶切片、宇顺电子、聚星网印、深圳金山伟业、广州市脑酷生物科教等一大批投资过亿元项目。截止9月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9亿元,增长42.1%。预计未来3年,全市项目投资累计将超过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望达到400家。中国光谷•赤壁产业园、华润循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如今的赤壁城区已经变成了 “大工地”。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3亿元,比2005年增长34.9%,年均增长6.2%;茶叶、楠竹、猕猴桃、水产等产业特色日益凸显,形成了粮油、林特、茶麻果、畜牧水产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培植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2011年1-9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3.97亿元,同比增长4.4%。 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三国赤壁古战场、龙佑温泉度假区、陆水湖风景区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火爆,特别是赤壁古战场二期工程竣工、五龙山温泉度假区、赤壁风情度假区等新景点为赤壁旅游增加了新的亮色、注入了新的活力,众多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11年1-9月,接待国内外游客207万人次,门票收入2650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9.5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4.9%、43.4%、59.8%。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五年来,赤壁市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共利用外资2.2亿美元,年均增长93.6%。2011年1-9月,实际利用外资9210万美元,预计2011年将突破1亿美元,是2006年的12倍,年均增长250%;外贸出口完成2960万美元,同比增长45.3%,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52%。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五年,是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共投资近40亿元启动重大城建项目100多项,打造出“一河两岸”、“四山一渠”、古城墙、青泉公园等一批城市新景观,建成了赤壁印象、赤壁郡都等一批精品亮点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2.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36.3%,森林覆盖率达48.5%。7.5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区已完成规划,正在稳步实施,预计二至三年,一个能容纳13.8万人口,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态休闲的城乡宜居新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赤壁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都将得到极大提升。 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武广高速铁路赤壁北站建成运营,旅游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改造国省干线公路157公里,新建通乡通村公路1364公里,新建改造城乡电网771公里,建成千吨级长江货运码头。城乡环境极大改善。以双丘村、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柳山湖移民新村为代表的30个新农村试点和50个“清洁家园”示范点面貌焕然一新。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赤壁人正意气风发用“赤壁速度”书写着更多的神奇,力争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到2015年,实现“44321”目标,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城镇化人口40万人,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少于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不少于1万元,把赤壁建成发展基础坚实、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合理、文化特色彰显、人民福祉提升的中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