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赤壁市启动远程教育专家服务团“进百村入千户帮万人”活动,组织农业科技专家进入100个农业特色村,开展各种形式的惠民服务活动。
5个月过去了,活动开展得怎样?群众怎么看?效果如何?
村头送政策,干事有底气
“政策经你们一解释,我们搞生产心里有底气了。”4月中旬,赤壁镇八把刀村村民杨波山满心欢喜。
当日,农技专家王立志按照市里的进村入户日程表,来到八把刀村。
在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远教室里,王立志向前来学习的50多名村民讲起当前的强农惠农政策: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100斤120元、125元和140元,比2011年分别提高18元、18元和12元。
听了王立志的讲解,杨波山当即决定,要将自己承包的25亩水田全部种上双季稻。王立志也现场表示,农业部门将会为他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 “农机补贴具体是个什么概念?”“粮食综合直补每亩田是多少?”村民们纷纷道出自己心里的疑问。 直到夜幕降临,王立志才得空闲。“政策也出生产力。”王立志感叹道,他在进村入户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农民对党的惠农政策认识不清、不全,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做事也没有底气,这正是他加入专家团的初衷。
田边送技术,增收有动力 4月底,赤壁农业局总农艺师张新洲来到车埠镇芙蓉村上门服务。村民宋楚方今年引种了50亩马铃薯,前段时间雨水多,张新洲担心出现病虫害,第一站就直奔宋楚方的马铃薯基地。 查看过后张新洲比较满意,叮嘱宋楚方:“下雨天把清沟排渍做好,天一晴,要迅速追肥。” 这时,不少村民赶了过来。“老张,上星期我按照你教的方法把种子抛撒到田间,怎么现在还没发芽啊?”种粮大户祝移婆有些担忧。 张新洲来到祝移婆田里翻出种子看了看说:“不打紧,这段时间持续阴雨,只要把水排完,铺撒草木灰,增加钾肥,3天后就能长出新芽。” “这水稻直播技术真不错,去年我每亩地比往年增收了100多斤,老张能给我们详细讲讲吗?”村民李华明问道。 “直播主要有3大环节:首先是除草,翻耕之前要除一次草,播种后也要及时除草;其次是要将田地翻整平坦,否则高处的水稻易被晒死,洼处的水稻易被淹死;最后在抛撒时,一定要将种子撒均匀……”张新洲现场讲起了课。 一天的忙碌虽然辛苦,张新洲却感到很值:“只有到田间地头,才知道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才能有的放矢。”
入户暖民心,致富不再难 别人一年种两季蔬菜,他种三季;别人田里的辣椒棵产4斤,他产6斤。4月14日,柳山湖镇农民雷盛国告诉记者,远程教室教的东西很实用。 “钱老师,怎么是您来了?”见到市农业局蔬菜办高级农艺师钱直荣,雷盛国话语里充满了欣喜。 原来,老雷在远程教育室里最喜欢听钱直荣的蔬菜种植课。凭着学到的技术,老雷种了16亩时令蔬菜,承包了2个温棚和大棚,年获利近6万元,还带动10多户村民种植反季节和时令蔬菜50多亩。 “当初组织你们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现在尝到甜头了吧!”随行的镇党委组织委员宋志军在旁边插话。 在柳山湖镇易家堤村,“农民致富路上走,远程教育好帮手”成了该村干部群众挂在嘴边的顺口溜。 村支书徐新和介绍,通过组织村“两委”、村党员、各组干部等收看远程教育站点节目,抓点带面,在全村开展优质蔬菜、优质稻、优质棉的示范带动,并将课堂教学与温棚基地结合,提高了学习效果。 “要发挥好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充分利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远教平台,确保群众从中真正得到实惠。”赤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海莲说。 春耕期间,赤壁市远程教育专家服务团已开展送科技下乡15次,利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举办培训班60多场次,培训农民达1.5万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技术手册1万多份。(记者 甘青 通讯员 宋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