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今年初,赤壁市中伙铺镇独山村小农水项目建设已完工。村民李海林便放心大胆地扩大了优质稻种植面积。日前,他对记者说:“农田灌溉有了保障,排涝有了渠道,增产增收有了盼头……”
国家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和现代农业省级小农水项目在赤壁市已连续实施了3年。从去年11月起,该市投资2280万元,在官塘驿镇、中伙铺镇、神山镇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惠及项目区耕地面积5.9万亩,力争把“小农水”干成惠泽民生的大事业。
有了“小农水”,旱涝不再愁
凹形沟渠纵横分布,蓄水塘堰修葺一新,清澈的流水直达稻田,绿油的秧苗生机勃勃。5月6日,在赤壁市中伙铺镇十八里畈村,小农水建设遍布乡间,农民脸上尽是喜悦之情。
“如今,农田灌溉总算告别‘望天收’了。”村民熊秋珍满脸是笑。4月中旬,她就将育好的秧苗插入田间,之后但逢田里缺水,她只需拉开雷家湾塘边的小水闸,灌溉问题便迎刃而解。
要说以往,“渠首水漂漂,田里没水浇”,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十八里畈村“小农水”建设滞后的局面。往年一到旱季,为了给自家庄稼争水,村民们常常抢得脸红脖子粗。
由于塘堰沟渠老化,渗水十分严重,熊秋珍家的田虽离水塘不过100多米,可水硬是流不过来。特别是去年干旱,熊秋珍的地里几乎绝收。
如今,瞧着清水顺着沟渠,一路欢歌流入田间,让熊秋珍很是开心。
来到赤壁市神山镇钟鸣村,村民也为小农水“排洪”功效叫好。村主任瞿建斌指着村委会前头的几口大塘介绍:“以前一下雨,水就溢满池塘,淹没庄稼。”
去年年底,赤壁市水利部门组织人员,对该村塘堰清淤扩挖,并在塘边修有泄洪口、拦洪堰,以后一般性的降雨将不会产生池塘溢水,可避免农田被淹了。
小农水建设,不仅让村民得实惠,更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钟鸣村村民周青松舒心地笑道:“如今,随处可见新修的沟渠,干净实用的池塘,让人赏心悦目。”
该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李平阶介绍,赤壁市“小农水”项目的顺利建设,让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目前,该市已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95%。
昔日“望天村”,化身“大庄园”
年初,赤壁市官塘驿镇独山村“动静”很大,村里田地、水塘变得“丰富”起来。5月6日,村支书钱良新对记者说,如今,当地很多农户甚至包括外村的种养殖大户,都在村里发展香莲种植、大棚蔬菜、草莓种植,以及肥鹅养殖等,农业基地正在变成“大庄园”。
“放在去年,本村老百姓种植作物单一,甚至不愿在村里务农。”钱良新话锋突然一转,嘴角露出得意的微笑。原来,独山村过去水利设施陈旧,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基本处于废止状态。由于缺水,农民只得种单季常规稻,以及小麦、玉米等传统耐旱作物。
说着,他还一五一十地算起了账:单季常规稻年亩产仅500多斤。特别是小麦、玉米,要是在扬花灌浆期得不到充足水分,等于是“白种”,种田是典型的“望天收”。
转折来自于去年年底的小农水建设,独山村新修了4000米排灌渠,新建2个机泵站,加固了拦洪坝,全村5000多亩水田受益,占全村水田的97%。
该村2组村民刘永革就是一位受益者,以前他在村里种植水稻,一年到头忙,也挣不了几个钱。“以前没水!啥都难办!”
村里水利设施改善后,他不但农田灌溉有了保障,还动起了新的心思。年初,他在村里承包了80亩水田,种起了香莲。他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的行情算,种植香莲亩产值2000多元,比种水稻划算。
刘永革的经历,是农民受惠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赤壁市“小农水”建设所在村,农民们都觉得:“水利条件好了,农民致富路子也跟着广了。”幸福的笑容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引来“凤还巢”,低产转丰产
“自从小农水项目建设以来,村里的荒地越来越少,壮劳力越来越多了。”6日,神山镇钟鸣村支书李向京对记者说。
随着该村小农水建设的推进,生产条件日益完善。很多外出务工的壮劳力纷纷回乡,承包了大片田地,从事大规模的高效种植农业。
村民李开彬去年从外地回来,40岁的他是该村最大的种粮大户,承包了120亩水田,专门种植优质稻。
“我原本就是庄稼汉,只是以前种田没赚头,不得已外出务工。”李开彬说,他依然记得早些年种田,但逢干旱缺水,村民们都用机泵提水抗旱。
“买机泵、架电线,清渠道,种田成本高。”李开彬接着说,最要命的是,村民们因疏于管理,经常导致机泵烧坏,许多村民因此灰心,弃农外出务工。
去年年底,李开彬回家过年时,发现村里小农水建设如火如荼,根据自己在外积累的市场意识,他认为这是一个致富的好机会。年初,他承包了120亩田地。
“今年,我敢种这么多地,全因村里实施了小农水建设。”李开彬底气十足地说,原先农田总是“喊渴”,只能种单季常规稻。现在灌溉有了保障,一年可种两季优质稻,预计年亩产750公斤,年产值可达26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一旁的村支书李向京说,目前,一批有市场意识的壮劳力回归,村里很多荒地被大面积承包,他们充分利用优越的水利条件,准备发展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
如今,在赤壁市农村,一条条新修的水渠直达农田,农民喜笑颜开。村民们都连声称赞:小农水建设,为农民办了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