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赤壁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陈水波
记者 王红云
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劲风吹进赤壁大地,吹进山乡小院……
赤壁镇作为赤壁市粮、棉、油农业大基地、湖北省旅游名镇、湖北“三国”旅游线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何把思想统一到省党代会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中去,形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日前,记者带着几分期待专程采访了赤壁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陈水波。
陈水波信心坚定地说:“随着赤壁市‘124’城镇发展格局4个重点乡镇建设全面启动,三国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以及武汉新港赤壁港口产业园、德力林纸一体化、瑜乔缘、赤壁风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落户或即将落户,赤壁镇已进入蓄势迸发的发展黄金期,机遇千载难逢。赤壁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镇、四区’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倾力打造旅游名镇,全力建设临港新城,努力把赤壁镇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市域副中心,当好赤壁市建设强而优中等城市的‘排头兵’。
那么如何打造呢?陈水波语出惊人,从四个方面阐释,托出一个鲜活的市域副中心:
——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临港工业、现代农业三次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末,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完成税收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少于2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周边区域雄踞榜首,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打造区域商贸中心。实施镇区规模扩张,加快三国古镇、临港新镇和生态靓镇建设,广泛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为影响力、辐射力较强的区域商贸中心。
——打造区域交通中心。加快赤壁港口、赤壁长江大桥、沿江公路规划建设,加速陆溪大桥通车。依托黄金水道和赤壁新港,西通巴蜀成渝,东抵吴越苏杭;依托旅游快速通道和赤壁长江大桥,南接京珠、武广大动脉,北联江汉平原千里沃土;依托陆溪大桥,联动咸嘉,对接大武汉,形成区域水陆交通中心。
——打造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加快行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区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把赤壁镇建设成为集物流信息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医疗卫生中心为一体的区域公共服务中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赤壁镇将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奋力构建市域副中心。”陈水波发展思路清晰,欲以非凡之举,兴腾飞之策,不断开创赤壁镇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一幅波澜壮阔的跨越式发展宏图让人振奋不已。
赤壁镇将以“三化协调”引领产业发展,全力推进经济大跨越。一是突出三国品牌,推动旅游产业提档。进一步做大做强三国古战场景区,壮大旅游龙头,提升赤壁品牌效应。全力开发旅游快速通道沿线自然景点,着力打造集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等于一体的旅游休闲观光带。进一步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打造地方特色“农家乐”集群和多条旅游文化商品经销街,全力开发三国系列、江鱼系列、绿色环保系列等旅游商品,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二是突出临港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崛起。加快临江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以建材、农产品原料及矿产资源集散运转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以服装纺织、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积极发展以造纸、汽车零配件、金属制品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电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将赤壁港口产业园打造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沿江产业园,形成赤壁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三是突出生态主题,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加快油菜、棉花、优质稻、有机蔬菜等板块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江西金源1万亩有机农业、九毫堤村500亩大棚蔬菜、小柏山村1.3万亩桑椹产业园、年出栏1万头牲猪的青山村养殖厂等项目建设,打响农业品牌。
赤壁镇将以“三镇同步”引领镇区发展,全力推进城镇大跃升。一是以现有镇区为核心,大力推进三国古镇建设;二是以临江产业园为基础,超常规推进临港新镇建设;三是以瑜乔缘和赤壁风云等项目为支撑,突破性推进生态靓镇建设。
赤壁镇将以城乡统筹引领社会事业,全力推进民生大改善。坚持民富民殷,着力发展首要民生;坚持民惠民福,着力保障底线民生;坚持民享民用,着力改善基本民生;坚持民愿民盼,着力解决热点民生。
赤壁镇还将以创先争优引领队伍建设,全力推进环境大优化。紧紧抓住省委书记李鸿忠挂点周郎嘴村基层组织建设年联系点的重大机遇,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今日的赤壁,已进入经济腾飞的‘黄金发展期’,正站在全新的关键起飞点,以昂扬向上的锐气、知难而上的勇气、争创一流的志气,加快推动赤壁镇新一轮大发展,为早日把赤壁市建成强而优的中等城市而奋勇拼搏!”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陈水波用力挥了挥手,铿锵有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