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别人的家人当成自己的家人,将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今年56岁的陈和安,不仅以一已之力帮助他人,她还带动全家9口人帮贫济困。2017年,陈和安家庭获评“咸宁市最美家庭”称号。
A 一次送温暖 传承公益情
6月23日,又是周末,早上6时,当大多数人都还在沉睡时,赤壁浩海煤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和安叫醒了自己的孙子童正轩、刘明轩。听说要去看徐奶奶,3岁的童正轩一下子就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一家9口驱车来到赤壁镇福利院。
陈和安的两个儿子去停车去了,两个儿媳妇先后将菜拎进了厨房,陈和安和老伴刘友庚领着三个孙子,将拎过来的牛奶、水果等送到了各个老人的房间里。
看见院子里有落叶,童正轩、刘明轩拿起扫帚扫了起来,9岁的童浩轩则在帮着一位老奶奶按摩小腿。看着眼前的一切,陈和安很欣慰。回想起第一次带孙子们来福利院的事情,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3年前,陈和安第一次带着童浩轩来到了福利院,童浩轩跑到陈和安的跟前说:“奶奶,那些人都不讲卫生,都好脏啊。”童言无忌的背后,陈和安意识到孩子的教育问题。
“等奶奶老了,也是这样的,每个人都会老去,但你看奶奶们多可怜啊,他们没有孩子陪,也无法好好照顾自己了。”童浩轩瞬间明白了什么,便上前拿来一块毛巾给其中一位奶奶洗了脸。
去年下半年,陈和安第一次带着童正轩、刘明轩来到福利院。来的路上,陈和安便跟两个孙子说了原由,聪明的童正轩、刘明轩一下就心领神会,一到福利院,便拉着爷爷奶奶们的手,给他们表演节目,引来笑声一片。
陈和安说,带孙儿们进福利院,就是想让孩子们敬老爱老。
“每周,我们都会来福利院,给奶奶们送水果,牛奶。”童浩轩说,他入小学后才知道,奶奶这也是在学雷锋。
童正轩、童浩轩、刘明轩平时都会把父母给的零用钱、过年的压岁钱攒起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B 一张老照片 记录真善美
陈和安家里存放了一张40多年的黑白大照片。照片上,陈和安青涩的脸庞,稚嫩的眼神,梳着马尾辫,裤脚、衣袖被卷得很高,旁边站着11位看起来有60岁、70岁的老人。
照片中的陈和安只有17岁。那时,她的父母都在赤壁市随阳山里务农,8兄弟中她排行老五,小学三年级时,因为没有鞋穿陈和安便辍学了,晚上没饭吃,就和兄弟姐妹们忍饥挨饿。
16岁开始,陈和安便跟着同村的人外出贩小菜赚钱。她从随阳山的菜农们手里收些蔬菜、鸡蛋,再贩卖到城区,起早贪黑,一年下来,竟也挣了8000多元。
那时,这8000元对于陈和安来说,算得上是天文数字了。有钱了,大部分人会想着买点好吃好喝的享受一下,可第二年,陈和安便用这8000元钱租了辆小巴,将村里的留守老人接到了武汉城区游玩。让一辈子都没能走出大山的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陈和安觉得,这事做得很值。
自此之后,陈和安做好事便收不了场了。陈和安不仅多次自掏腰包为贫困家庭送物资,还为患有白血病的孩子、脑瘫儿等家庭送救助金。赤壁市志愿者协会组织成立时,陈和安主动报名,成了一名志愿者。
做公益事业40年来,陈和安获得“湖北好人”、“感动咸宁十大人物”、“南鄂楷模”等荣誉称号,她的感人事迹多次被中国文明网、新华网、湖北日报等相继报道刊载。在她的家里,荣誉证书堆起来足有1米多高。
C 一起做好事 成就一家亲
20多年前,陈和安在赤壁西湖菜市场(现大江南百货处)买菜时,发现一名女婴被弃,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坚持抱了回家抚养。2009年,陈和安出差广州,经过一家医院门口时,又遇到一名可怜的女婴被弃,她拨开围观的众人,再次将婴儿带了回家。
那时,陈和安刚开始做煤矿生意,起早贪黑,生意也一直没有起色,家庭情况并不好。但她仍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收养弃婴,甚至不惜花费家庭所有积蓄为患有先天心脏病、婴儿肝炎综合症的养女治病。
为了做公益,倔强的陈和安与前夫离了婚。陈和安再次重组家庭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跟我一起行善做好事。”2004年,陈和安遇到了刘有根,两个人因为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最终走到了一起。
受父母影响,陈和安的儿子童义权和刘长长,儿媳陈平、石亚琴先后加入到了志愿者行列。两个儿子长年都是志愿者队伍里的司机、搬运工,活动现场,兄弟俩人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回。
陈平和石亚琴以婆婆为榜样,从来不去美容院,不用名牌,也很少外出旅游。陈平的朋友不止一次的说她很抠门。可她却说:“对自己抠点,就能像婆婆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石亚琴说,公司生意前几年都没有起色时,家里情况很不好,但婆婆仍然在往外面捐钱捐物,后来生意步入正轨了,婆婆做善事更是从未没有停止。“私底下,家人之间比的是谁做的好事多,谁出的力大,而不是谁挣得钱多。”
陈和安经常会找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三个孙子谈心,在饭桌上,陈和安定立了一项不成文的家规。“孩子们要自力,要带着善心活着,否则家产我会一分不少的全部捐给社会。”
“敬老爱幼,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家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承和发扬下去。”陈和安说。(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特约记者 童金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