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百姓感叹,国家越来越强,家乡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幸福!
春节将至,赤壁大地处处洋溢着年的氛围,充盈着年的味道:家中的老人们在期盼着儿孙聚在身边;外出的游子回到家乡,又会发现很多新的变化;脱了贫的贫困户一定沉浸在幸福中,忙里忙外张罗着过一个喜庆年;回家过年的路上,兴许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为了保障全市人民过上一个幸福安康年,还有许多的干部职工们在节假日里坚守岗位……
赤壁市融媒体中心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全媒体记者将努力践行“四力”,行走城乡巷陌,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深入基层,记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发生在赤壁大地上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新成效,记录节日里普通、欢喜、热闹、团圆的欢乐与美好。
走致富路 访贫困村
——让贫困远去,幸福走来
赤壁融媒体记者 吕蓉 肖天胜
就因为一条路,新店镇花亭桥村1组“80”后回乡创业青年郑移法,将青蛙养殖基地搬到了花亭桥村村委会对面不远的一片稻田里。
左图为过去的“水泥路”,右图为整洁宽阔的沥青路
这条路就是新店镇的扶贫公路,连接花亭桥、朱巷、官仕坳3个曾经的市级、省级贫困村。全长约14公里,2018年6月开工,项目投资8800多万元,2019年12月竣工通车。
从花亭桥村村委会横过这条平稳宽阔的扶贫路,与其相连的一条水泥路在田间延伸,再走上约莫只有500来米的土路,便到了郑移法的青蛙养殖基地。这块面积约8亩的养殖基地里,绿草浓密,四周围上了白色防逃网。
“养蛙不能离公路太近,人多车多受惊扰,太远交易运输成本又是个问题。”2018年开始摸索青蛙养殖技术的郑移法,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青蛙的生活习性。这条宽阔的扶贫路直通镇上,加上向蛙田延伸的水泥路,成为他养殖青蛙不能离公路太近,又要节省运输成本的最佳选择。
新店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镇内通村通组道路基础较差,晴天是“扬灰路”,雨天变“水泥路”是以前道路状况的写照,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全力推进实施扶贫公路建设项目成了该镇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工作的重点内容,围绕3个贫困村建设扶贫公路,连接主要产业道路,达到了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目标。
“搬到这方便多了,上门收购的贩子都能把车开到田里来。”郑移法说。这块8亩的养殖基地可产2万来斤青蛙,预计2020年四五月份上市,按照2019年最低收购价13.5元一斤计算,收入可观。为扩大规模,郑移法现在又投入二三十万元,增加了20亩养殖面积。
“算到有钱赚,还要对人民负责,不能乱搞。”一旁,正在帮忙管护青蛙的郑移法父亲说道。
原来,父亲是郑移法干事创业背后的“大军师”。
郑移法有兄弟姐妹五个,过去家里穷,父亲怕他们不走正道,每年都召集大家开家庭会议,告诫他们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做违法的事。郑移法养殖青蛙,从购买蛙苗、养料到饲养全过程,父亲都要全程参与,除了帮忙更重要的是监督他蛙苗正规,养殖合规。
从郑移法的蛙田出来,沿扶贫公路前往朱巷村。路旁,几个娃娃提着满袋的零食蹦蹦跳跳前行,一旁的大人走在外侧守护着;沿路的楠竹、杉树成林,宽阔的路旁可看到木材加工厂正繁忙的生产。
扶贫干部介绍,扶贫公路项目建成后将主要生产生活道路与扶贫主干公路相连接,不仅方便群众出行,提高人民幸福感,更是吸引工商资本前来投资兴业,巩固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成果。
朱巷海棠观赏鱼养殖基地
“方便好多,以前摩托车都不好走,坐车摇摇晃晃,上个街,对我们这些身体不好的人就是遭罪。”今年70岁的熊道柳刚吃过午饭便到他养护的鱼池去查看,今天停电一天,鱼池边的发电机轰轰作响。
熊道柳是朱巷村11组村民,在村里的海棠观赏鱼养殖基地做养护工已经有5年。对于如今村里的变化,他话里流露着满足:“我身体有残疾,以前靠吃低保生活。现在70岁了还能每个月拿3000块钱的工资。生活好了,身体跟着好起来,低保也用不着了,还有啥不满意的?”
与熊道柳一块在朱巷观赏鱼养殖基地做工的沈合林,是望夫山村贫困户,因患有腿疾,出行借助电动三轮车。
“原来坑坑洼洼没法走,现在不光是路好,政策也好,我一天学也没上,这身体又干不了什么活,现在也拿3000块钱一个月,生活不成问题。”沈合林说,在这做工的贫困户就有10余户,多为因病致贫,存在劳动能力缺陷。而观赏鱼养殖、管理等工作,对身体、技术要求不高,正合适他们。
为带动贫困户致富,朱巷村引进北京客商投资建成海棠观赏鱼养殖基地,赤壁市海棠观赏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随即成立,周边村组15人加入,熊道柳的儿子,曾经也是贫困户的熊军如今成了合作社负责人之一。观赏鱼养殖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现在面积已发展到300亩,投资2000万元,养殖了30多个主要观赏品种约300万尾观赏鱼,正常年收益达1000万元。
2019年,新店镇除了扶贫公路,还有8个扶贫项目全面竣工,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和“三乡”工程,促成20多位在外发展能人回乡创业,15个规模特色项目落地,村级集体经济明显发展壮大,实现薄弱村全部成功摘帽,村级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的村1个,10万--20万元的村4个,5--10万元的村6个……
引进企业
人居环境提升
记者感言:
赤壁市的乡村自然资源优厚,如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乡村交通越来越便达,加上“三乡”工程等好政策,引回能人青年回乡创业,引进企业落户乡村,更因有百姓共同为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让贫困远去,幸福走来。
(责任编辑:聂燕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