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多发季,需引起您的注意!

太阳公公在“流浪”,

长时间的阴雨寡照,

让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 ,

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他乡 ,

上个厕所都是出差到遥远的边疆…

那么问题来了,

在被凉意包围的日子里,

很多小伙伴会采取这样的战术来抵御寒冷:

洗澡热水不想关,

燃气取暖不开窗

小编很负责任地告诉您 ,

这样做很危险!

潜伏在您身边的无形“杀手”:

一氧化碳!!!正危害着生命

下面小编为您播报一则新闻:

2月26日晚上,岳阳五里中学附近,一对情侣在出租屋里洗澡时,煤气中毒。其中27岁的男子不幸中毒身亡。女子仍在医院的ICU抢救。(岳阳日报)

你四不四害怕了?


现在了解、防范还不晚哦!

什么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怎么产生的?

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无嗅、无味、无刺激性的有害气体,素有“无形杀手”之称。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家庭或生产场所等环境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液化气管道漏气、工业生产煤气或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都可以导致中毒。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用火、取暖、洗浴时缺乏预防措施,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氧化碳中毒症状:

1、轻度中毒: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心悸和四肢无力等症状;

2、中度中毒: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幻觉、视物不清、面色潮红、多汗、烦躁、逐渐昏迷;

3、重度中毒:迅速出现昏迷、呼吸抑制、肺水肿、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患者可呈现意识丧失。



为什么会一氧化碳中毒?

煤气或天然气燃烧时,消耗室内大量的氧气,使室内氧浓度下降,如果此时不能及时的补充新鲜空气,开门或开窗,氧气的不足可引起煤气或天然气燃烧不完全,放出CO;另外,氧浓度下降可引起缺氧,缺氧可加重CO在体内的蓄积,结果引起中毒。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1.在密闭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做饭,由于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包括门窗紧闭,又无通风措施,未安装或不正确安装风斗,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致使煤气大量溢出;气压低,煤气难以流通排出。

2.城市居民使用管道煤气,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均可使煤气大量溢出,造成中毒。


3.使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洗浴时间过长。

4.冬季在车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内睡眠,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

……

只要有一氧化碳和封闭环境,就预示着危险。

一氧化碳中毒怎么办:

1、如果感到头晕、恶心、想吐、双脚没劲,一定要马上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如果一段时间后症状没有缓解,赶紧去医院。

2、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以上情况,甚至意识不清的中毒患者必须尽快带离中毒环境,并拨打120或者直接送医院,等待时可以让中毒者平躺,头可以侧向一边,预防呕吐物误吸入气道。

怎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应广泛宣传室内用煤火时应有安全设置(如烟囱、小通气窗、风斗等),说明煤气中毒可能发生的症状和急救常识,尤其强调煤气对小婴儿的危害和严重性。煤炉烟囱安装要合理,没有烟囱的煤炉,夜间要放在室外。

2.不使用淘汰热水器,如直排式热水器和烟道式热水器,这两种热水器都是国家明文规定禁止生产和销售的;不使用超期服役热水器;安装热水器最好请专业人士安装,不得自行安装、拆除、改装燃具。冬天冲凉时浴室门窗不要紧闭,冲凉时间不要过长。

3.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在停驶时,不要过久地开放空调机;即使是在行驶中,也应经常打开车窗,让车内外空气产生对流。感觉不适即停车休息;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发沉、四肢无力时,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

4.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一氧化碳报警器是专门用来检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装置,能在一氧化碳浓度超标的时候及时地报警,有的还可以强行打开窗户或排气扇,使人们远离一氧化碳的侵害。

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误区:

区1——煤气中毒了,用冷水泼一下脸就会醒

寒冷的刺激不仅会加重缺氧的状况,更会导致末梢循环的障碍,诱发休克和死亡。因此,发现煤气中毒,移出中毒环境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暖,并迅速向“120”呼救。

误区2——在煤气炉旁边放盆清水,可以预防煤气中毒

科学证明,一氧化碳是不溶于水的气体,放盘清水又有什么用呢?要想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关键还是门窗不要关得太严或安装排气扇、一氧化碳报警器,保持透气良好和警觉性才是最重要的。

误区3——煤气中毒了,如果醒了就没事

患者虽然醒了,但是体内仍残留一氧化碳,身体缺氧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一定要完全治愈才行。


                              当您看到这条信息,记得转给身边的亲戚朋友,打电话提醒家里的老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通风透气最重要。


(编辑 王丽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