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赤壁|双丘印象

赤壁融媒体记者 吕蓉 通讯员 袁俊

双丘,鄂南明星村,位于赤壁市官塘驿镇南部的陆水湖畔。依靠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经济,2020年,全村生产总值2.15亿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约1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5万余元。

这个富有的村,以前靠的是地下黑色的煤,现今黑色谢幕,走出了一条绿色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中科盐谷·葛圣源研发基地,是中科盐谷“竹盐+”华中产业基地的研发中心,位于双丘村群山竹林处。12月30日,风吹竹林细语,阳光铺满基地。“打造世界第一镇,首创天下第一园”,基地厂房门上两行字金辉闪闪。

“‘第一镇’是竹盐+小镇,后面我们还会开展文旅项目,‘第一园’就是竹盐工业园。”人未见,声先闻,精气神十足的刘腾从门里快步走出,他是葛圣源竹业有限公司生产厂长,“计划是依托基地打造新型的三产融合,集康养、文旅一体的‘竹盐+’产业生态圈。”

厂房内,窑炉正旺,煅烧着竹盐。一旁展示柜里,竹盐洗面奶、竹盐面膜、竹盐护手霜、竹盐唇膏以及竹盐果蔬洗涤粉等日化洗护一应俱全,除此之外,还有竹盐+护理和厨房调味系列。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围绕居家生活已研发出120余款绿色健康产品,能满足人们居家常用、养护调理、健康生活的需要,形成全业态的“竹盐+”产品链,年产值达5000万元。

厂房外,锯竹组三人一组分工配合,一人将竹子锯成一截截约一米长度的竹筒,两人将竹筒中多余的竹节去除。将一根竹子完成这两道简单工序后可获得3.5元的报酬,多劳多得,大多数人每个月可以拿到近7000元工资。对于偏远山村的人们来说,这是一项不需要技术就可获得的一笔可观收入。

“锯竹比较辛苦,但这里的人都吃得了苦。”赤壁市葛圣源竹业有限公司生产厂长刘腾介绍,来工厂务工大多是双丘村人,工厂满负荷生产时用工达130人左右,每年发出工资达300余万元。

“山多地少,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不是在工业园加工厂上班就是在山上砍竹子,”双丘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德江说,“厂里上班工资就高些。”“这是一个非常需要人工的活。加工竹盐所用的竹子,全部来自当地,每年消耗竹子7000吨左右。”刘腾从旁接着说。

上世纪90年代,双丘境内小煤窑达40余家,生意红火。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煤窑关停。双丘村改变以往坐吃“资源饭”的单一模式,利用荒山荒坡广种楠竹,招商引资建设楠竹工业园区,先后创办地板厂、拉丝厂、竹筷厂、笋厂、竹炭厂……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新道路。2015年引进葛圣源竹盐有限公司后,竹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如今,以竹盐深加工为龙头的双丘工业园已形成规模,带动发展18家楠竹个体加工企业,让当地6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贫困户脱贫。

“今年通过村镇和上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争取在明年初建设完成一栋约2800平米的钢结构扶贫车间并交付竹盐公司使用。”王德江说此举既是为竹盐公司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是为该村增加就业人数,继续实现人均增收。

“我们还将持续为‘竹盐+小镇’的发展落实做好服务,争取让‘竹盐+小镇’发展成为我们村一张重要的名片,早日为我们村带来更多的发展建设,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就业。”在王德江心中,双丘良好的生态是未来乡村振兴的基座。

苍翠的竹海,碧绿清澈的河水,坐落在群山中的楼房……到过双丘的人们都被这里的风景折服。

“坐船过这个湖汊就是芳世湾大桥,左手边这条水泥路直通葛仙山景点。你看,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陆水湖风景,多美。”来到双丘村九组,视野忽然开阔,有种飞越层层山峦后终见大海的感觉,王德江不由得与村委会副主任罗俊谋划起未来的双丘生态公园,“从四组十二叠到九组莲塘畈片区,开发乡村生态公园旅游线路。再结合一条可以从九组到十一组出口连接官随公路的旅游线路,使官塘随黄线上多了一个重要的旅游发展窗口,未来依托赤壁陆水湖环湖公路链接到我村,不仅陆路通畅,水路和环湖公路到市也畅通无阻。”

“前些时已经有几位外地来的客人在这里选址,说要做露营,回去做可行规划了。”罗俊环顾群山中的村庄说道。

“如果开发成功,这将使我们村和张司边村、随阳葛仙山一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三角区,可稳步带动沿线各村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适合文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生态链区。”王德江向远处的葛仙山挥了挥手。

审核:吕蓉

编辑:周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