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共进 推动乡村振兴

赤壁融媒体记者 黄富清 张升明

当清晨的第一声鸟鸣闹醒茅山庄的烟火,村民们陆陆续续,从一栋栋明丽的房子中汇聚到庄中的广场。于是,绿荫掩映的广场上,舞跳起来了、健步走起来了,健身器材动起来了。

这是赤壁市在“三生”共融发展思路下,推动乡村振兴所带来的乡村蝶变的典范缩影。

在以加快建设强县工程精神指引下,赤壁市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着眼实际,立足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创新思路方法,以县域为单位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全市乡村在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和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发展目标迈进中,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多空间规划,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8月8日,赤壁市余家桥乡洪山村周边,5000余亩的中稻在阳光下翻滚着重重稻浪,丰收的喜悦写满了宋建文的眼角眉梢。这是赤壁市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宋建文迎来的第一个丰收年。

去年,在赤壁市统一部署下,余家桥乡开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将以前高低不平的田块进行平整,对灌溉水渠进行疏浚整修,特别是生产道路纵横到边,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条件。

“以前旱了灌不进,涝了排不出,碰上一个丰收年,大型机械没路进。”宋建文介绍说。现在不一样了,水利方便,道路通达,不仅缓解了劳动强度,而且产量也得到了提升,让种田更有信心。

有信心的不止宋建文一个。自赤壁市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以来,在全市16个乡镇、街道共改造农田11.36万亩,加固、修葺水库126座,整治塘堰244口,为全市农业生产集约高效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有效提升生产空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赤壁市进一步挖掘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套作经济、林果经济、旅游经济、生态经济,在全市形成了青砖茶、小龙虾、猕猴桃三大主打农业经济板块;大力支持乡村依托优势资源开发主打产业,如官塘驿镇的林木业、赵李桥镇小手工业、余家桥乡林果种植加工业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支撑。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流水潺潺清见底,修竹纤纤快哉风。

这个盛夏,赤壁市荆泉港的山水,显示出它本该有的清秀俊朗和轻灵隽永,吸引着市民们络绎不绝地前去打卡。

荆泉港地处陆水湖街道玄素洞村,主港长2公里,加上支港纵横交错,全长近8公里。港道两岸,群山连绵,翠竹掀浪,自然风光赏心悦目。以前,由于沿流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导致一港清流污秽不堪。2022年,赤壁市开展荆泉港生态修复与保护,在该港设置五道水质净化围堰,在围堰中投放浮岛,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亲水走廊,漫步步道,曲桥廊厅等配套工程一应俱全,打造适合村民休憩娱乐的水美乡村。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指引下,赤壁市全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完成人工造林1.21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森林覆盖率44.99%,全市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温泉村、西湖村、水浒城村、独山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赤马港湿地公园、东港湖湿地公园、西凉湖流域等一大批湿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候鸟来此越冬栖息。特别是东港湖湿地,越冬的候鸟达到了3万只左右,涉及雁鸭类、鸻鹬类和涉禽类等30多种水鸟,成为湖北省以白鹤为代表的湿地水鸟越冬和停歇的重要栖息地。

生态环境的提升,同时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仅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12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4亿元,生态空间为农村生产空间带来大幅扩充。

生活空间宜居舒适

“这哪里是村庄,分明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8月5日,一群来自都市的骑行爱好者途经赤壁市柳山湖镇腊里山村,看见这里明净靓丽的院落、干净整洁的马路、鸟语花香的村庄环境,无不羡慕。

柳山湖镇是一个移民镇,村民们以前住的都是兵营式的低矮砖房,是一个曾被称之为“穷窝子”的地方。为彻底改变贫穷面貌,完成“穷窝子”的美丽嬗变,在赤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下,该镇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着小洋楼,走着柏油路;锻炼有广场、听戏有会堂;上城有公交,耕种道路畅。”腊里山村的魏大爷笑呵呵地说:“这真是神仙样的生活。”

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老百姓住得舒心,赤壁市在大力提升农村生产空间,扩展生态空间的同时,全力促进生活空间的扩展。在“千万工程”的部署实施下,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70%,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8个(套)。建成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社区)40个,新建乡村大舞台12个,率先在全省实现公交村村通。

以生态空间为保障,以生产空间为根本,促进生活空间变得更加美好,从而打造多空间齐头并进的乡村振兴模式,赤壁市正一步步向前迈出坚实的步伐。

审核:王诚

编辑:熊锦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